初創互聯網公司很多主導創業的都是技術出身,一方面是技術人員普遍關注新技術及產業變革,更容易發現創業機會,另一方面技術人員本身具備開發能力,能將自己的想法獨立實現出來,這是其他工種的創業者望塵莫及的。技術派創業者的優勢明顯,短板同樣鮮明。灑家不妨斗膽來總結一下。
短板一:性格內向,無法為產品代言
在我過往接觸的技術人員中,活潑外向的很少,大多數程序員比較穩重,踏實,討論到技術問題時滔滔不絕,談到流行話題時則無話可說。還有一些是屬于悶騷型的,只有玩的熟悉了才逐漸能夠聊些開放的話題。這大概跟程序員的工作環境有關系,他們的工作圈子相對單一,跟外界打交道的機會少之又少,整日里就是埋首辦公室敲代碼,動不動還要搞個封閉開發什么的。 所以,久而久之也造就了大多數程序員內向的性格,而如果企業最高領導人剛好是技術出身,在面對企業宣傳需要老大親自出馬時,就會顯得的十分尷尬。開心網創始人的陳炳浩就是其中一位,灑家曾在一次互聯網創業者的會議上,聽到過他的演講,當時他很緊張,以至于整個演講過程都語無倫次,結結巴巴,作為聽講者,我對他心生同情,甚至都有點不忍直視,對于他來說那一定是段痛苦的回憶。
自媒體時代,企業領導人的發聲尤為重要。很多公關戰和新聞宣傳站,都需要企業領導人直接打前站,一個具備對外發聲能力的CEO所能達到的宣傳效果要遠遠高于市場部或公關部。比如雷軍,周鴻祎都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短板二:缺少市場化思維,輕視公關與營銷的作用
通常技術人員的思維會覺得只要產品牛逼用戶自會找上門來,對營銷和市場手段嗤之以鼻。特別是在初期時,產品通過原始口碑驅動,在一個小圈子里逐步流行起來后,創業者更會堅定這個想法。
他們信奉好產品自己會說話,所以在他們眼里市場和營銷所做的推廣工作都是多余,特別是抽獎、刷榜等等常用的推廣手段,簡直是無節操無下限,鄙視之極。殊不知,機會就在他們對市場推廣工作的極度忽視的情況下錯失。試問,如今流行的產品,哪家公司敢拍著胸脯說,我從未使用過任何野蠻的推廣手段,一切都是靠產品自身性感來驅動的。很多成功的產品,例如微信、陌陌等,在需要發力市場和營銷,都曾通過野蠻的推廣方式來豪取用戶。就拿目前流行的App來說,陌陌的推廣就直接瞄準約炮,廣告貼甚至直達草榴網。試問對創業公司來說,節操值得幾錢,更快更有效的獲得用戶才是硬道理。當然,灑家并不是鼓勵創業者使用無節操的推廣手段,灑家想說明的只是技術派創業者要善于使用市場推廣手段,并不要寄望于產品自身超強的吸引力。
短板三:陷入思維定勢怪圈,應用越做越小眾
技術派主導創業的互聯網公司,初期往往由于技術領導人出色的技術能力,開發出一款比較牛逼的產品,贏得了一些用戶的歡迎。但增長到一定階段后,開始出現緩慢增長或負增長的現象,這個時候,無論技術如何出色,都不能使產品再往前多走一步。這個時候其實不是技術和產品能力不足,而是在陷入了思維定勢的怪圈。
技術領導人很容易陷入到對自身技術的迷戀當中,逐漸陷入了極客思維,而忽略更廣大小白用戶群體的的需求,將自己的產品限定在了特定的用戶群體當中,并在接受現有用戶的反饋過程中,逐漸迷失了自己,被固有用戶的思維限制,導致產品在小圈子里很流行,卻難以成為大眾應用。這個時候就極容易做成小眾軟件,小白用戶學習成本高,不易上手,慢慢的禁錮了自己的用戶圈,讓更多的小白用戶成為圍觀者,而不是參與者。
互聯網創業,風投除了看重團隊的技術能力外,更看重的是產品的用戶基數。如果用戶基數始終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準時,顯然風投是沒有信心進行投資的。當產品陷入思維定勢怪圈,產品的功能適應的是小眾需求而非大眾需求,再多市場和營銷手段也無法解救。
短板四:對產品潔癖,錯失商業化機會
技術派創業者大多數都是理想化的創業者,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商人。創業時通常都沒有完整的商業模式考慮,考慮的只是如何創造一個產品,并如何高速的獲得用戶,通常商業化是最后考慮的因素。
技術派創業者還容易犯的一個通病是對自身的產品有潔癖。在進行商業化的過程中,對自身的產品呵護有加,不能容忍市場或營銷人員在產品上加入任何有關廣告或營銷的內容,唯恐影響用戶體驗而丟失用戶。這就像是自家的漂亮媳婦不讓別人非禮一樣的感覺,豈不知
“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舍不得媳婦套不到流氓”,產品的商業化必然會犧牲些許用戶體驗,試想市場上成功的互聯網產品哪個還是純凈的產品。殊不知,產品體驗的好壞只是決定部分潔癖用戶的使用與否,商業化的成功與否卻決定產品的生與死。
在已成功的眾多的互聯網企業中,像馬化騰、李彥宏、鄧裕強等都屬于技術出身,技術出身的創業者無疑增加了自己創業成功的砝碼,但同時身上的一些短板也將會阻礙初創企業的快速發展,而那些成功的技術創業者,無不是克服了這些短板的。
最后,還是留個小廣告,歡迎技術派創始人加我的公號:relypr。我們一起來探討下如何克服這些弱點,更好的進行企業宣傳和營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