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拿我們項目來說,我首先和設計師提出的要求是扁平風格,盡情擁抱iOS7,然后就是主色系、視覺氛圍等方面的要求。這幾點也是很多產品同仁最通用的常識。不過UI核算真的不只是這些,有了上文UE核算的基礎,UI核算要在間隔線、頭像、字體字號顏色(高亮)、按鈕、消息類型等分類通用設計上做足功夫,有特色又不過度設計。這就能在最大程度上,確保高保真的質量與切圖的規范,避免開發過程中,因為UI的不規范與調整,對進度造成影響。同樣,對于設計師本身的成長也有非常大的幫助。除此以來,還包括UI設計與開發同事,在配上流程上的核算,什么時間提供什么,提供到何種程度,這都是可以通過核算來規范的。
實際上,如果你用心看看現有的app產品,在UI設計上不規范,有明顯“BUG”的不在少數。雖然不會影響功能體驗,但好的產品體驗,既包括功能也包括視覺。所謂極致,二者缺一不可。何況,我一直以為,好的UI設計,一定是為產品加分且不影響項目進度的。在這一點上,我們真應該多向國外的同行學習。他們在細節的把握上,比我們到位,比我們用心,比我們有方法。
三、功能核算能夠促進工程師更多關注體驗
接下來是功能核算,包括前端功能,也包括后臺功能。對于功能核算,我沒有太多發言權,因為我不是技術出身,但我一直有一個理念:僅僅把功能做完是遠遠不夠的。功能和體驗一定是連在一起的。最近幾個月,我花了很多時間和技術團隊溝通,就是希望技術團隊在進行功能開發的評估之前,就把體驗考慮到。
比如同樣的feed發布功能,目前市場上,就有多種現成的體驗可供選擇,有微博的發布體驗,有微信朋友圈的發布體驗,還有很多其他產品的發布體驗。工程師最容易陷入的思維是:最快并且穩定的(沒有BUG)的實現,而產品經理想要的卻是:實現的同時,能有著最好的體驗。但在工程師的標準中,體驗上的差別往往不那么明顯,這種反差完全是由于分工不同造成的,并不是工程師不在乎體驗,畢竟誰都想做好產品,而且工程師往往是更加好勝的。
因此我建議那些經驗不太豐富的團隊,在功能評估時,最好能向工程師多問一句實現方式,順便把體驗兼顧了,多提醒這些技術天才們。否則,一旦開發結束,你跟工程師說,我想要的不是微博的體驗,而是朋友圈的體驗,這對于工程師的傷害是非常大的,改動的工作量往往也超出初創團隊的接受程度,畢竟,我們活下去的關鍵是快速迭代。如果不快,等你體驗好了,對手已經二次迭代了。
所以,我最近一直在和工程師溝通,在今后的工作中,確保每個功能在開發之前,都能把實現后的體驗兼顧到。評估的過程中,要對市場上同類產品中口碑好的功能點,做出調研。激勵工程師關注目前市場上同類功能中最佳的實現方式。否則,你做出來的,只是功能,遠遠不是市場上能夠生存的產品。
功能核算的另外一種好處,就是能夠促進工程師在功能點上的合理分工,讓每個工程師,在每個階段,都負責相同模塊的開發,持續深入下去,換來的結果自然是體驗上的不斷提升。
四、體驗核算應該融化到團隊每個人的心中
最后是體驗核算。其實在我心中,體驗核算是貫穿著產品工作的始終,我從來不覺得體驗是產品經理一個人的工作。它更應該融化到團隊每個人的心中,好的體驗應該是一種工作方式,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思維方式。當然,這非常難,對于初創團隊也很少奢望,但我想告訴大家,一旦你把對更好體驗的追求,講給團隊的每個人,總有一天,你會得到超乎想象的結果。體驗的升級,就好比龜兔賽跑中的烏龜,持之以恒,潛移默化,假以時日,天翻地覆。
在這里,我舉一個與后臺工程師的溝通的例子。之前的文章中,我提到過體驗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產品的性能。而這一點,后臺工程師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比如加載速度上的0.1秒之差,都應該是后臺工程師應該極力追求的。作為產品經理,團隊負責人,要想盡辦法,調動資源,鼓勵后臺工程師,為類似的點滴細節,拼盡全力。
以我為例,對后臺工程師提出了一個要求:把影響產品性能體驗的關鍵節點、關鍵指標數據化,然后做出不同階段的優化目標,我們不需要激進,不需要一步到位,但什么時候能夠到什么程度,要心里有數,單單嘴上說說是無法達成的。
好了,作為一個新轉型的產品人,以上是我在最近半年工作中的一切感受,產品核算不是什么新鮮概念,也不是什么救命的奇藥,它更多是團隊工作的一種方法,一種思維,一種習慣。希望對正準備或剛剛轉型的產品人,有所幫助。寫得不對的地方,歡迎資深從業者指正。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