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瘋狂的互聯網熱潮至今已經15年了。伴隨著這之前幾年第一次互聯網熱潮的是過度熱捧的首次公開募股,這陣熱潮在持續一段時間后達到了頂峰。當然,它垮掉的速度要更快。
如今,那個時代的記憶仍然揮之不去——奢華的天臺聚會,迅猛的首次公開募股和大量財富的創造(至少是紙面上的)——讓人感覺既傳奇又古怪。隨著Twitter的市場估值達到收入的70倍,以及科技中心的成本不斷攀升,關于另一個非理性繁榮的時代是否即將到來、抑或已經到來的爭論日趨熱烈。
正如繁榮終有蕭條的一天,蕭條中也總會有幸存者。20世紀90年代末炙手可熱的初創公司中,仍有許多至今仍然生機勃勃,尤其是在互聯網(例如Akamai、Juniper)、商業軟件(例如RedHat)和消費者網絡(例如Angie's List、Shutterfly)等領域。
更引人注目的是,第一代網絡初創公司中的老手們不僅僅成功地存活下來,而且成為擁有百億或千億市值的大型品牌。無論互聯網行業會不會迎來下一次繁榮和蕭條,就如何建立一家經久不衰的初創公司而言,下面這五家公司都給人們上了一課。
亞馬遜(Amazon):無論如何,堅持愿景,不過同時也要根據數據來調整愿景。杰夫•貝佐斯寫給股東的年度致信多年來一直沒有什么變化。1997年,他表示亞馬遜會從長遠的角度為股東創造價值。為了達到這個目標,他將“延伸、鞏固我們目前的市場領先地位”,同時“堅持以顧客為本。”
即便在蕭條期,亞馬遜也堅持了這兩點。在公司對最初愿景的堅持下,它的長期股東獲得了回報,亞馬遜的市值如今已經高達1850億美元。亞馬遜堅定卻不頑固。它不懈地追蹤顧客的數據,了解他們如何使用網站,什么能讓他們產生共鳴。借此,亞馬遜得以實現了擴張,同時提高了長期目標。亞馬遜對顧客的關注從未間斷,或許比起對自己的了解,他們對顧客的了解還要更勝一籌。
Netflix:服務于一個不會消失、卻可能會隨著時間而變的需求。與貝佐斯一樣,里德•哈斯廷斯有著長遠的目標。他在2009年告訴《財富》:“(人們)出現疼痛時,你會想著扮演阿司匹林,而不是維生素。阿司匹林可以切實解決一些人的特定問題,而維生素則是個大體上‘可有可無’的市場。”
奈飛也許不會治愈任何疼痛,它更像是在給人撓癢。不過人們的這一種癢永遠不會消失,那就是:用較低的價格、簡單的方式來觀看電影和電視。即便在奈飛統治了DVD租賃市場時,哈斯廷斯也有計劃:一旦寬帶網變得足夠快速和便宜,就開展流媒體視頻服務。
與此同時,奈飛也證明自己可以靈活地滿足用戶需求。這家公司很早就開始明智地從賺取碟片租借費轉向更流行的每月訂閱費。最近,哈斯廷斯將業務擴展到了原創內容,增加訂閱量。盡管懷疑者認為這個舉措的代價過于昂貴。
eBay:作出符合用戶興趣的改變,就算會惹惱其他人也在所不惜。要想出一個吸引大多數人的商業模型是很難的。而找到一個經久不衰,而不僅是一時風靡的商業模型更是難上加難。eBay的拍賣功能就在后繁榮時代風靡一時,使得 在2005年股價上升。不過,之后這股熱潮就開始逐漸消退了。
公司首席執行官約翰•多納霍花費了幾年時間來對網站進行調整,默默地把它改造成為定價銷售類的網站,以此挽回對拍賣感到厭煩的顧客。然而,這個調整更傾向于規模更大、信用更高的零售商,而另外一些商家則認為被eBay出賣了,于是發起了強烈的抵制。多納霍選擇了忍受批評,以保證轉型的進行。
某種程度上說,多納霍推動eBay與隨心所欲的拍賣概念漸行漸遠,轉而擁抱貝寶(PayPal)所開創的安全可靠、方便快捷的支付技術。貝寶正是eBay于2002年出于這種需要而收購的無線支付領域的先行者。然而,可靠性只是對顧客而言。貝寶也飽受零售商用戶喋喋不休的抱怨。
雅虎(Yahoo):與大型客戶與廣告商建立深厚的聯系。雅虎在蕭條期后的首席執行官是特里•塞梅爾。他曾長期在好萊塢擔任高管,頗受尊敬,但卻未能將雅虎領入社交網絡時代。不過塞梅爾的兩項舉措幫助雅虎在消費者網絡領域繼續占據優勢地位。
塞梅爾很早就與財力雄厚的廣告商建立了親密的聯系。與Facebook熱切邀請大型廣告商進入移動廣告市場類似,雅虎把它們帶進了網絡市場。雅虎因而有了一個良好的開端,也促使Google收購雙擊公司(DoubleClick)以強化橫幅廣告業務。而這種早期的親密關系也幫助雅虎發展到了今天。
雅虎雖然搶得了先機,卻依然難以緊跟在線廣告業務的趨勢。2005年,塞梅爾為雅虎做了第二件明智的事,他幫助公司給當時初出茅廬的阿里巴巴投資了10億美元。自那時起,投資的回報增加了雅虎的利潤,讓它能夠慷慨地回報對雅虎自身的投資者。
換句話說,雅虎持續的成功部分緣于創新,而更多則緣于幸運的投資。由是帶給了我們最后一個啟示。
Priceline:如果所有努力均告失敗,那就通過收購來改善公司。Priceline最初推出了買方自主定價模式,借此一舉成為互聯網時代的寵兒。事實證明這種模式盡管較為流行,卻不具備公司設想的變革意義。
Priceline的股票在過去十年中的表現之所以優于以上四家公司,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在2005年收購了Booking.com,在2007年又收購了Agoda。這兩次收購分別讓Priceline成為了服務水平低下的歐洲與亞洲市場酒店預訂領域的領袖。
也許從威廉•夏特納宣揚買方自主定價服務開始,美國人就已經知道Priceline了。不過Priceline之所以成為一家市值600億美元的大公司卻是由于這兩次帶來大量回報的關鍵收購。它們也許不能改變我們旅行的方式,卻讓Priceline從互聯網時代的受害者一躍成為2014年蒸蒸日上的公司。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