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師或者會計師可以從專業角度幫你規避風險,但是他們對管理不精通,不會在管理方面起太大的作用。如果你的企業規模還達不到,這方面的顧問可以不請,但是管理方面的專家和本行業的老大,是有必要請的。黃光裕創業時就請了管理學專家趙建華教授做他的顧問,成功創建了國美電器這個家喻戶曉的家電零售連鎖企業。
對小的創業者來說,可能會顧慮聘請顧問是不是會花很多錢。其實不需要擔心,能做你顧問的人,一般不會在乎錢,他們關注的是你值不值得幫,如果他看好你,看好你的公司,他甚至不要錢也會愿意幫你,而且越是優秀的人越愿意和別人分享。如果經過多年磨合,你不愿意給錢,或者你給不起錢,那就給一點點股份,也是一個非常好的選擇。
聘請外部董事
當公司發展到一定規模,就必須完善公司的治理結構才能讓企業上新臺階,創業者必須有這個意識。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關鍵一步是成立董事會,董事會有一個關鍵的職位就是外部董事(包括獨立董事)。設立外部董事席位,聘請管理專家或者本行業的領袖或者金融專家擔任獨立董事,很有必要。福耀玻璃集團就曾經聘請中國第一位審計學博士李若山、經濟學博士吳世農、管理專家仝允桓做獨立董事,泰山管理學院也聘請了中歐商學院的創始人之一李月慶擔任獨立董事。獨立董事是有表決權的,而顧問沒有。
董事會下還要成立兩個關鍵的委員會,一個是戰略委員會,一個是薪酬與提名委員會,或者叫薪酬考核委員會,使完善公司治理、制訂公司戰略、培養人才、對高管的績效考核等更加科學和規范,使決策更加理性。
成立董事會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創業者們不會被親情和感情綁架,俞敏洪是用了20年的時間才明白過來的。沒有董事會時用感情說理永遠也說不清楚,只要有一個人反對,你就不知道怎么是好,有了董事會用投票說理卻是非常清晰的,只要投票過半數就可以通過。
加入私人董事會
如果創業者擔任董事長還好,壓力會小些,如果擔任總經理,就還要面臨很大的壓力,因為每年開董事會的時候他要給董事會述職,董事會要給他任務,在這個過程中他面臨困難該怎么處理,誰幫他解決?
國際上流行一種很好的組織叫私人董事會,就是十來個非競爭領域的同等規模的企業老板,再加上一個專家顧問,成立的一個比較私密的組織。因為是同等規模,所以他們之間的問題都是相通的,在這種組織當中他們之間相互學習,而且專家可以給你輔導。“泰山產業研究院”民間俗稱“泰山會”,就是這樣一個私密個人組織,一個民營企業家的互助組織,會員都是國內達到某種量級的民營企業家,比如四通集團段永基、聯想集團柳傳志、萬通集團馮侖、巨人集團史玉柱等。“泰山會”的會員中,也有頂尖經濟學家,比如吳敬璉。當年史玉柱東山再起,他首先感謝的是“泰山會”這個娘家在關鍵時救了他一把。也有一些零散的民間組織無意間組成了這種模式。比如山東齊河有一家企業老板,十多年前,把公司從鄉鎮搬到縣城,人生地不熟,就找了十來個同等規模的創業老板,每個月定期聚會、學習,無意中形成了一個互助組織,期間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完善,十多年過去了,每個企業都發展得很好。
最近私人董事會走紅,不少培訓機構、俱樂部開始打著“私人董事會”的旗號做活動,但是如果沒有合格的教練,那么活動的品質一定會良莠不齊,如果加入了不懂流程設計的私人董事會,保密機制沒有做到位,可能帶來不少負面效應。所以,創業者再孤獨,也要保持理性,保持最起碼的判斷力,不能亂打亂撞。
企業成長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老板成熟的過程,老板成熟的過程就是一個學會系統借助外力的過程。創業路上的孤獨一直都在,只是不同的時期會有感受不同的孤獨,關鍵是你要學會找到對的人和你同行。即便是長途跋涉,旅途勞累,一樣可以欣賞到一路風景,一樣可以賞心悅目,關鍵看你和誰在一起。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