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sApp的群組對話和其他產品有微妙的不同,但是這個不同之處卻非常重要。WhatsApp上面的群組聊天一般不是永久性,或固定不變的群。其他群組對話產品,往往是集中一群特定的人,然后在一段時間內討論各種不同的問題,而WhatsApp不是這樣設計的。WhatsApp也能集中一群人進行交流,但是卻是一次性的,討論的主題也是臨時性的,比如一個活動,一場音樂會,一次聚會,或者周末小聚,等等。 當人們開始在群里隨意胡侃時,這種臨時性的交流群組就會逐漸消失,在必要的時候,用戶會重新構建其他群組,一般來說,人們會因為某個活動,某個事件聚在一起,然后加入群里的人越來越多,他們相互交流,分享內容,群組會逐漸變得凌亂,最后就沒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電子郵件貌似和WhatsApp有異曲同工之處。我們經常給同樣一群人發送電子郵件,每次也需要手工重構聯系人列表。對許多工程師來說,這是一件令人抓狂的事情,手工操作,無論是數據處理,還是數據存儲,效率是非常低下的,而且還會造成大量重復。 可是,現實世界就是凌亂,無規律的。未來,Circles應該如何運作呢?筆者認為,應該像WhatsApp那樣,給產品更多“臨時性”屬性,而非“永久性”。 5、如果你開發的是具有“網絡效應”的產品,不要使用“快速模仿”戰略 在筆者的辦公室旁邊,有一家夜店,但是這家夜店的生意卻在走下坡路,他們放的音樂不對,供應的啤酒也不好。很快,周圍又開設了好幾家新的夜店,他們有更好的環境,更好的音樂,更好的啤酒,但是結局卻一樣悲慘,沒過幾個月,這些夜店都倒閉了。 這些夜店都忽略了一件事情,也是開夜店的關鍵,那就是,朋友圈。人們都想和自己的朋友一起去夜店,這才是夜店成功的關鍵。 Google+應用過“快速模仿”戰略。“快速模仿”這個概念,其實就是復制競爭對手的功能,模仿他們的核心產品,避免和競爭產品直接沖突,然后在另一個領域里超越競爭對手。 這種戰略有不少成功案例,包括安卓,Windows,谷歌搜索,等等。對于Google+來說,Facebook不少東西它都模仿了,流媒體,照片,用戶資料,公司資料,通知提醒。但是有一件事兒,Google+無法模仿,那就是用戶的朋友圈。 網絡效應是需要花時間去經營的,而且,“快速模仿”戰略根本無法適用在社交網絡領域,因為它需要的是耐心和專注。 6、Google+的產品綜合應用功能很糟糕 如果你仔細回想一下,就會發現在Google+推出之前,谷歌就已經有很多社交產品了。筆者不是第一個發現這個情況的人,下面就羅列出谷歌公司已有的一些社交產品: l Gmail:異步信息,內聯多媒體支持 l G Chat:同步信息,文本,以及視頻。 l Picasa:照片和視頻,內聯私人分享 l YouTube:公共用戶視頻社區 l Reader:雜志 l Blogger:出版和新聞內容服務 l Voice:語音電話和手機短信服務 筆者可以肯定的是,谷歌手頭上肯定有很多產品需要處理,但是他們必須知道,如果一個用戶使用多個谷歌產品之后,該如何通過一個身份識別層,應用所有產品呢?種類如此繁多的社交產品,用戶不可能每使用一個產品就用一個用戶名登錄,不要說用戶自己,估計最后連谷歌也會被搞暈。這里可以參考一下其他公司的解決方案,他們一般都使用電子郵件地址作為統一的產品用戶標識。好吧,筆者不得不說,這個解決方案對于谷歌Gmail的開發團隊來說,真是個諷刺。 7、人們需要清晰的、能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概念模式
筆者有很多朋友不準時。我記得在移動手機出來之前,每次安排會議之后,我都需要提前很久到會議地點等人,因為我不知道哪些朋友會晚來。 有了移動手機之后,那些糟糕的體驗終于解決了。但是谷歌的Hangouts(谷歌環聊)又把這種體驗給拽回來了。在聊天的時候,我應該等待對方應答嗎?我要不現在打開一個新標簽?或是做些其他事情? 回顧社交行業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絕大多數成功的社交軟件都提供了線下體驗。如果Hangouts的概念模式在現實生活中應用的話,效果肯定很糟糕。因為你要設定一個“Hangout”活動的話,首先必須要做好其他功課,比如要先去詢問他人是否有時間,然后再去建立一個日程表活動,最后才能完成“Hangout”。 相比Hangout一個人,打電話反而簡單的多。也許Hangouts對于組織工作和會議比較受用,但是要是和你的家人或朋友聚會相約,還是打電話更方便吧。 8、分銷往往勝過產品本身 在剛剛發布Google+的時候,還是成功的引領了一波浪潮,至少,它讓數百萬人每天登陸,然后在上面簽到。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用戶已經在上面用自己ID登錄,進行搜索操作,查收郵件,觀看視頻,等等。一旦谷歌在其系統渠道上進行分銷,比如安卓,Chrome,還有搜索,那么他們還是有很多方法獲得成功的。 那么,下一步是什么呢? 我們分析了上面這些教訓之后,下一步該做些什么呢?我認為,Google+雖然目前陷入困境之中,但還算是一個理性的困境。谷歌需要回到最最基礎上面,然后更加專注。 要記住,產品策略,其實就意味著說不。谷歌需要明白Google+可以解決人們哪些問題,專注在一小群用戶上,甚至干脆就專注在一個人身上,讓產品更加簡單,容易理解,就像Instagram,Snpachat,WhatsApp,Secret這些產品一樣。 Google+復雜的難以置信,而且不少人都不知道該如何使用。簡化產品,然后提供一些殺手級功能,在用戶界面上,不要提供過多的選項,而要選擇為用戶提供價值。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Google+需要建立在一個真實世界的社交規范和概念模型之上,你必須要明白,我們仍然處于社交軟件的初期階段。 雖然社會科學模式已經非常成熟,但是目前還沒有既定的方法去開發社交類軟件產品。復制競爭對手在社交網絡領域里是不會成功的。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并了解人們真實生活的世界,就可以提供更好的社交產品,幫助人們生活的更好。 (本文作者Paul Adams是Intercom公司產品部副總裁,之前曾在Facebook和谷歌工作。)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