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副行長劉士余的講話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此刻,以余額寶為主的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機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升級。 據悉,在5月10日至12日舉行的首屆“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央行副行長劉士余指出,余額寶不是金融創新,只是簡單地把存款搬到互聯網,這對經濟結構調整沒有什么貢獻,對實體經濟也沒有什么貢獻。此外,他強調,要下決心整頓金融同業業務和各類理財業務,否則會引導投資機構和社會公眾追求短期高利潤而不是追求長期回報,這會對資本市場的發展產生巨大的溢出效應。 何謂“創新”?一般而言,創新是以現有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和物質,在特定的環境中,本著理想化需要或為滿足社會需求,而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徑、環境,并能夠獲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為。然而,按照創新的社會學概念分析,創新是指人們為了發展的需要,運用已知的信息,不斷突破常規,發現或產生某種新穎、獨特的有社會價值或個人價值的新事物、新思想的活動。簡而言之,即突破舊的思維定勢,舊的常規戒律。 實際上,余額寶本身就體現出創新的形式。2003年年底,我國貨幣市場基金正式成立。然而,時隔多年,我國的貨幣市場基金規模始終呈現出緩慢式地增長。不過,隨著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的迅速崛起,平日不受關注的貨幣市場基金規模卻出現了驚人式地爆發。 其實,余額寶對接的是貨幣基金。從本質上來看,也屬于貨幣基金。但是,余額寶憑借支付寶龐大的客戶沉淀量,進而促使客戶以支付寶賬戶來購買貨幣基金,最終激活了貨幣基金的規模。從某種程度分析,這也是創新的一種表現形式。 此外,相對于傳統金融而言,余額寶又體現出另一種創新的形式。傳統金融機構注重網點擴張的速度,依賴其長期積累的用戶基礎以及信用保障,奠定了傳統金融機構的發展根基。至于余額寶,因沒有地域限制,整體成本遠遠低于傳統金融機構。再者,余額寶借助互聯網的高速度,覆蓋更多的潛在用戶,大幅提升了資金的利用效率,進而實現還富于民的目的。此舉也是創新的另一種表現形式。 互聯網金融需要監管嗎?不可否認,互聯網金融需要監管,但不能過度監管。 今年以來,在互聯網金融迅猛發展的大環境下,央行對互聯網金融逐漸采取監管的措施。從暫停虛擬信用卡、二維碼到大幅調低支付轉賬額度,再到擬取消貨幣基金的“提前支取不罰息”的紅利政策。從上述頒布的政策分析,央行嚴管互聯網金融的態度逐漸明確。若上述舉措得以執行,必然會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造成嚴重的沖擊。 近兩年,隨著以余額寶、理財通、陸金所、PPmoney為主的各類理財平臺的迅猛崛起,大量的投資者逐漸將資金轉移至上述的理財渠道。特別是部分固定儲戶的流失,確實對傳統金融形成猛烈的沖擊。然而,在各類理財平臺快速發展的同時,一些潛在的風險也開始逐漸暴露。例如,P2P跑路潮的興起,平臺的風控模式備受質疑等。至此,市場也開始對互聯網金融進行重新定位,風險管理等核心問題也受到了市場的重視。 正如央行支付結算司司長樊爽文所述,不管怎么樣界定互聯網金融,其健康發展還是要遵循金融業的一些基本規律和內在要求,核心還是風險管理。 確實,在互聯網金融瘋狂興起的背景下,風險管理等問題顯得至關重要。 一般而言,風險控制是風險管理的一種手段,以消滅或減少風險事件發生的各種可能性,或者減少風險事件發生時造成的損失。事實上,經歷了一段時期的探索,各主要理財平臺憑借豐富的經驗以及靈活的風控模式,受到了廣大投資者的認可。同時,也經得住市場的考驗。 據了解,以阿里集團為例,其通過自身系統大量的電商交易以及支付信息數據建立了封閉系統的信用評級和風控模式,屬于一種大數據的風控模式。以陸金所為例,它采取了“中介+第三方擔保”的風控模式,依靠平安集團已經擁有的客戶信息和金融優勢,對借款人信息進行審查。而擔保公司,則會對借款出現逾期的,提供全額代償。此外,還有PPmoney理財平臺的交易所風控模式以及人人貸的線上+線下的風控模式等。 顯然,各類理財平臺早已對迅猛崛起的互聯網金融時代做好了充分的準備。雖然各大平臺的風控模式各有差異,但是它們基本展現出良好的風控能力,為投資者的資金提供了一個相對安全的場所。其實,這也是互聯網金融時代下的發展趨勢。 回歸前文,提到央行副行長劉士余的講話。他表示,余額寶不是金融創新,只是簡單地把存款搬到互聯網,這對經濟結構調整沒有什么貢獻,對實體經濟也沒有什么貢獻。 針對劉行長的講話,實際上透露出央行否定余額寶的作用,也暗示出央行將嚴管互聯網金融的態度。對此,筆者郭施亮對劉行長的觀點表示不大認同,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以余額寶為主的互聯網金融適應了中國利率市場化改革的進程,并非沒有貢獻。回顧歷史,從利率市場化推進的進程來看,2012年6月8日,央行在降息的同時實施了擴大利率浮動區間的舉措。之后,還呈現出貸款利率管制的全面放開、國債期貨的正式登場以及上海自貿區的正式建立等舉措。近年來,利率市場化的發展進程開始逐漸加速。2013年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的元年,同時也加速了國內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進程。隨著利率市場化的加速推進,必然會對金融資產結構、銀行經營管理等方面構成重要性的影響。從某種程度分析,也有助于降低中小企業的整體融資成本。 第二、以余額寶為主的互聯網金融大幅提升了資金的利用效率。互聯網追求的是高速度。而在沒有地域限制的前提下,實則大幅降低了運行的綜合成本。作為互聯網金融,它確實能夠起到提升資金利用效率等功能,從而促使市場經濟的高效發展。 第三、以余額寶為主的互聯網金融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小微型企業的資金壓力,進而提振實體經濟。一直以來,國內呈現出“兩多兩少”的問題,即民間資金多,投資渠道少;中小企業多,融資渠道少。長期以來,即使M2余額出現了大幅飆升的局面,且社會流動性也顯示出相對寬裕的狀況。但是在傳統金融機構強力壟斷流動性的背景下,90%以上的中小微型企業很難通過銀行間接融資渠道獲取資金。此外,因股市債市等直接融資渠道的門檻偏高,中小微型企業基本依賴于民間高利率資金來維持自身的運作。有資料顯示,在過去幾年,民間借款利率是銀行利率的10倍,企業為了運作不惜承受高利率借款壓力。而在現實的狀況下,珠三角有3000多家玩具公司斷貨,溫州4000多家打火機企業只存活下不足100家。 因此,在互聯網金融還沒有普及之前,中小微型企業基本缺乏融資渠道。而在互聯網金融迅猛崛起的環境下,因互聯網金融公司專注于小額貸款的模式,且具備了交易成本以及交易便捷等優勢,為大量的中小微型企業提供了有效的資金支持。 第四、互聯網金融有效沖擊傳統金融機構的壟斷局面,為經濟改革創造出良好的前提條件。在最新公布的2013年上市公司年報顯示,銀行仍然是最賺錢的行業。16家上市銀行凈利潤總額超過了萬億元,占據全部上市公司凈利潤總額的一半以上數值。多年來,傳統金融機構憑借自身壟斷的優勢,獲取了大量的社會資源。而在經濟危機前后,國家實行了4萬億投資加9.59萬億信貸的刺激計劃,以提振當時疲軟的經濟。然而,在經濟陷入困境之際,部分銀行憑借自身權力,強行壟斷了部分流動性,從而使部分流動性沒有及時流進流通市場,最終導致一系列的危機爆發。與此同時,利益團體借助這些流動性,大舉抄底樓市和股市,最終輕易獲取了暴利。對此,部分銀行理應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互聯網金融的興起無疑對傳統金融機構形成極大的沖擊。其中,以備受關注的儲蓄存款為例,長期以來,儲蓄存款是中國銀行業最穩定以及低成本的資金來源。而活期存款是占一國貨幣供應的最大部分,也是商業銀行的重要資金來源。對此,以余額寶為主的互聯網金融的加入,實際上強化了余額寶與傳統金融機構的競爭,降低了傳統金融機構的利潤水平。 筆者郭施亮認為,央行嚴管互聯網金融弊大于利。毋庸置疑,以余額寶為主的互聯網金融確實助推了社會的發展,且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利率市場化的改革進程,適應了經濟轉型的發展需求。同時,它還完成了傳統金融機構無法完成的任務,憑借其自身的特點,為大量中小微型企業提供資金支持,且大幅提升了社會資金的利用效率,促進了市場經濟的高效運作。更為關鍵的是,以余額寶為主的互聯網金融還實現了還富于民的目的。對此,央行嚴管互聯網金融確實需要三思而后行,不能因以余額寶為主的互聯網金融動了傳統金融的奶酪,而采取完全否定的態度,繼而惹怒了大眾。
 |
|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