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介紹,楊成靜的養兔協會現在注冊會員已經超過600人,還常年聘請四川農業大學賴松家教授擔任技術顧問,2個月召開一次技術會議,擺兔經、談兔子,交流養兔技術以及養殖經驗,針對性地指導提供合理的基礎日糧,維系長毛兔生長及生理活動所必需的日糧搭配,科學飼養管理,引導適時剪毛,夏天50天剪毛,冬天70天剪毛。
協會不僅協助農戶聯系購買長毛兔品種,還定期組織養殖戶集中培訓,組織示范戶外出參觀,學習先進的飼養管理經驗,使他們掌握長毛兔的飼養管理經驗,種兔繁育,疫病防治和剪毛有關技術,為養殖戶提供全方位、全過程的技術服務,推行統一引種,防疫、培訓、服務、銷售的“五統一”管理模式。
一種通過簽訂供種、兔毛購銷合同,以市場價和保護價相結合方式收購兔毛的“公司+農戶”產業化之路正在形成,公司與農戶的利益聯接也會更加緊密。
如今,張場鎮2006年長毛兔存欄30萬只,肉兔出欄40萬只,肉兔收入1200萬,純收入400萬,其中肉兔出欄40萬只,總收入1200萬元,純收入400萬元;長毛兔30萬只,總收入3600萬元,純收1500萬元;人均兔業純收入達871元。
年輕也是資本
許多人的創業激情的蘇醒與萌動,大都來自心靈深處的欲望和現實面前的壓力,通過在思想上反復交鋒后,總想通過創業改變自己的生活。
年輕人欲創業,資金并非最重要,重要的是敢想、敢干,善于學習、善于從實踐中獲得經驗,像張場鎮興達種兔場業主楊成靜這樣的年輕人,并沒有把時間荒廢在煙酒牌上,也沒有僅僅局限于繼續從事以往按部就班的職業生涯,從給老板打工,齒輪廠車間工人、政府工作人員,與人開辦竹編廠……不同角色的轉變、不同的人生經歷、不斷的經驗積累,成就了他積極投身充滿挑戰和機會的創業天地。
他從一無所知的門外漢,到精通兔子養殖的帶頭致富能手,并擁有了自己的種兔場,此過程有艱辛、有淚水,但卻展示了當代年輕人多思、多想、多干的精神勁,楊成靜的創業故事說明年輕人應該不斷地嘗試、摸索、多動腦子,做事創業過程中學到的東西,本身就是資本,就是財富。年輕人最大的資本是可以毫無顧慮地做很多事情,這是一種積淀。
年輕,沒有什么不可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