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性過剩,已經成為從決策層到普通股民都非常關注的話題——— 強勁上揚的股市,已經成為市場化解過剩“流動性”的一個主要渠道。然而,股市只是一個媒介,過剩的資金,最終還是要通過上市公司“流”到實體經濟中。在這種背景下,要想抑制國內投資反彈,就必須為“流動性”找到一條新的渠道———境外投資。 昨天,上證指數沖上2993點,3000點大關近在咫尺。在歷史罕見的“牛市”中,以工商銀行、中國人壽等金融股為代表,中國的上市公司們正一次次刷新“融資”紀錄。值得注意的是,幾乎與此同時,同樣以這些金融機構為代表,中國的上市公司開始踏上海外收購之路。
過剩之困
“流動性過剩”,已經成為從決策層到普通股民都非常關注的話題。
如果回到2006年初,處于歷史低位的“股市”,似乎是“流動性”最合理的去向。于是乎,去年股市激情有目共睹:滬深兩市市值增長171%,達到8.9萬億元,滬深兩市股指累計漲幅均超過100%。激情得以延續———今年年初,滬深股市日均1000多億元的成交量,更是推動滬綜指快速上沖至3000點附近。無論是指數、成交量,還是股市新增開戶數,歷史新高紀錄均一次次被刷新。
這的確對分流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壓力起到了一定作用。在股市激情上揚的背后,我國居民儲蓄則同比少增1125億元,僅增加了2.09萬億元。可以說,大量居民儲蓄分流到了股市,推動了股市的這輪行情,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儲蓄率居高不下的壓力。
不過,這只是資金從一個市場向另一個市場搬遷,并不意味著資金流動性過剩壓力得到緩解。隨著外匯儲備的不斷快速增長,在整體上,境內市場流動性資金過剩的壓力其實有增無減。
更值得注意的是,當日歷翻到2007年初,不難發現,包括股市在內的投資市場,已經很難繼續扮演“解壓器”的作用。滬深股市行情火爆,金市、期市交易量屢創紀錄,連一度“徘徊”的房市也開始抬頭。在各個市場普遍繁榮的前提下,“過剩”的流動性,向哪個市場流動,都存在危險———無論房市和股市,還是其他市場,基于資金推動的上漲,都可能最終導致市場“泡沫”。
而且,與銀行體系一樣,各類金融市場在資金流動中,也只是扮演媒介的功能,資金最終還是會向實體經濟流動。以股市為例,如果上市公司可以相當“方便”地從市場上“融”得巨額資金,他們的投資欲望勢必被激發出來。這意味著,滬深股市新股發行,再融資提速,其實就是涌動的資金通過股市投資直接流進產業領域。這與銀行信貸增速加快,具有異曲同工的效果:當過多的資金進入產業投資領域,也將導致投資高速增長,原材料價格迅速上升,很可能使整個經濟出現過熱,甚至出現通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