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何在
自去年以來,中國人民銀行連續4次提高了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兩次動用加息手段,幾乎每周發行央行票據,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通脹壓力向實體經濟蔓延。但是在外匯儲備繼續快速增長的前提下,這種蔓延的可能性正在進一步加大。
怎么辦?既然流動性資金過剩壓力,沒有辦法通過市場之間的平衡來緩解,那么,唯一的出路就是向海外市場輸出。同時,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境外資金紛紛流入內地市場造成的壓力,似乎也只有以內地資金出海來對沖。
海外并購,是流動性輸出的渠道之一。以銀行為例,建行、中行、工行的海外上市,曾屢次刷新資本市場紀錄,但在人民幣升值趨勢下,銀行大大增加的外匯存量,也面臨貶值風險。因此,通過海外并購把外幣花出去,無疑是降低風險的有效途徑,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外匯儲備及內地市場流動性過剩的壓力。事實上,自去年底開始,銀行已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這一出路。僅在去年12月,中國銀行宣布以9.65億美元收購新加坡飛機租賃有限責任公司,建行收購美銀亞洲100%股權則正式完成交割。新年剛剛開始,工行也宣布與印尼Halim銀行股東簽署收購協議,收購其90%的股份。今年,工行還計劃在亞洲其他地區、歐洲及美國等區域開展更多戰略收購活動。
海外投資則是更直接的方式。事實上,面對內地投資品種的相對匱乏,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存在向海外市場投資的動力。在過去一年間,荷蘭、匯豐、渣打等外資銀行,頻頻在內地推出與國際市場掛鉤的外匯理財產品,引起投資者關注。中國銀行、工商銀行等優質企業去年在香港上市,較好的成長性,也吸引不少內地資金通過各種正規甚至非正規渠道流入香港。而管理層也出臺一系列新政,進一步放寬資金流出渠道,如QDII(境內機構投資者)的放行,個人購匯額度的提高等。只是,在人民幣大幅升值及升值預期下,資金海外投資的主動性不高,也未必能真正緩解流動性過剩壓力。
與此同時,作為外匯儲備經營管理改革的一種可能措施,國家外匯投資公司近日浮出水面,這將使海外投資具有更大的驅動力。在業內人士看來,國家外匯投資公司取代貨幣當局來應用外匯儲備,也就減少了外匯儲備增加帶來的基礎貨幣被動投放,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流動性過剩狀況。
壁壘隱現
然而“出口”過剩流動性,并非易事。
在“中國制造”上發生的故事,很可能在“中國資本”上重演。有專家指出,在成為“世界工廠”的背后,中國經濟其實一直以“出口”的方式,向全世界輸出“生產能力”,化解國內市場勞動力過剩的壓力。在這種“輸出”模式中,不但低價競爭在所難免,而且總是會遭到各式各樣的貿易壁壘。
“資本輸出”同樣會遇到這個問題。放在一個全球化的環境中,各路“資本”之間同樣存在較量。一方面,在純粹的市場環境中,眾多的資本“涌”向同一個項目,必然抬高這一項目的“身價”,這其實就是“資本”變相的殺價行為,降低資金的利潤空間。另一方面,流動性過剩已經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現象,“錢太多”的壓力普遍存在,特別是很多新興市場國家,都在出臺各類措施,提高境外資金進入的門檻,前不久引發泰國股市劇烈震蕩的泰國外匯新政,就與這一趨勢有關。在這種環境下,“流動性”輸出,同樣面臨激烈的競爭,同樣會遭遇壁壘。
有些障礙已經隱隱出現。比如在海外收購中,中國企業屢屢因對方要價過高或其他原因功敗垂成。中海油放棄收購優尼科,中移動收購Millicom失敗,都是引起廣泛關注的案例。據麥肯錫的研究,在過去20年全球大型的企業兼并案中,取得預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具體到中國,有67%的海外收購不成功。
投資各類金融市場同樣存在風險。截至去年底,中國的外匯儲備已經突破萬億美元大關,而且同比增速超過30%。照此速度,幾年之后,中國的外匯儲備就將跨越2萬億美元。這樣一筆巨額資金,對于全球任何一個金融市場來說,都是無法忽視的數字。換句話說,如此龐大的資金,如果有一部分被用于海外投資,那么無論投資哪一種海外資產,都會推動這種資產的市場價格迅速上揚;無論投資哪一種債券,都可能降低其利率。
中國流動性“輸出”的故事,才剛剛開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