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門大街修繕整治:傳承文化還是凸顯商機
從明正統年間至今,已經有570年歷史的前門大街,進入了歷史上第五次大更新時期,這次的更新也即將接近尾聲。這條北京人繞不過的文化記憶“天街”,究竟是選擇傳承保護文化?還是與西單北大街、王府井步行街相一致,凸顯商機?
日前,參與前門大街修繕整治的著名文保專家首次詳細披露了經過16位專家32次論證的前門大街修繕整治設計方案。
“復活”的老前門
高高的五牌樓上金色大字和油漆彩畫盡顯肅穆;青白石鋪就的步行街上,老北京鐺鐺車的鈴鐺聲再次回響;灰色磚石制門面夾雜著雕梁畫棟的五彩顏色;糖葫蘆、撥浪鼓化身成三米高的路燈……北京市文物局研究員、著名古建專家王世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總體建筑中保存并恢復原貌的占76%,其他僅占23%。
前門五牌樓位于大街北端,歷史上是北京最大的木質五牌樓。從這里走入,才算真正走進了前門大街。復建后的五牌樓保持五間、六柱、五樓的柱出頭式牌樓風格,屋面形式為廡殿頂,七樣綠琉璃瓦。牌樓采用旋子金線大點金手法進行彩繪。牌樓正中書寫正陽橋三個金色大字,與歷史記載完全一致。
如今從五牌樓穿過,腳下踩的不再是水泥路面,而是古香古色的青白石路。據史料記載:自明成祖遷都北京以來,前門大街就是皇帝去天壇、先農壇祭祀的必經御道。在這次修繕整治中,前門大街也恢復這一歷史風貌,在21米寬的大街中央,再現2.925米寬的白石御道。據統計,大街為此共鋪裝白石御道2000平方米。另外,還鋪設青石18000平方米,這兩種石材全部就近取材,采用房山大石窩石料。
大紅的糖葫蘆、大小不一的撥浪鼓、黃銅的鳥籠,三個老北京小吃和耍貨,如今變成了現代的照明器材矗立在大街兩側。
前門大街上從北往南依次安裝的是8盞故宮宮廷式樣的園林燈,38架鳥籠燈,56個撥浪鼓路燈,以及24個每串串八個大山楂的糖葫蘆路燈。而于1966年退出歷史舞臺的鐺鐺車也在事隔42年后重回前門。
“復蘇”的新前門
王世仁說,前門大街北起正陽橋五牌樓,南至珠市口,全長840米。最早的修繕方案原本是要恢復明清時期的古風古韻,但是由于明清時期形成的前門大街早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時就已經全部焚毀,老北京人對此印象已經不深了。而為老北京人所熟悉的前門大街是清末民初形成的,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達到了鼎盛,所以幾經考慮,修繕方案確定要恢復前門大街民國初年的風貌。最終,修繕方案是以一組民國初年的真實老照片為依據完成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