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糧食安全問題上,自由派經濟學家要說服的,不僅僅是目前人數已經微不足道的“相信計劃經濟而對市場經濟抱懷疑態度的人”。他們需要說服的是學術象牙塔之外的全世界。
近期世界性的糧價暴漲,把糧食安全問題又突顯出來。政府應對這種局面的一套組合拳,是不問可知的:強化耕地保護,增加種植補貼,以關稅和審批手段抑制出口、鼓勵進口,提高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
但是,按照有的經濟學家“自由放任”的理念,這事兒根本就不必緊張。因為:“只要市場在,就不愁買不到糧食。”“個人的糧食安全依靠市場,國家的糧食安全同樣依靠市場。”“不管糧食價格漲到哪兒去,中國人絕對不會因為買不起糧而挨餓。”因此,“人們為市場而生產,或者說為利潤而生產,大家就不會挨餓;為了吃飽飯而生產,反而可能挨餓。這就是市場的奇妙之處。豈止糧食如此,其他一切商品也莫不如此。相信計劃經濟而對市場經濟抱懷疑態度的人恰恰在這一點上犯糊涂”。
我是相信市場經濟,而對計劃經濟抱否定態度的。可我還是覺得,“豈止糧食如此,其他一切商品也莫不如此”這句斷語,應該改為:“除糧食、軍火等極少數商品以外,其他一切商品莫不如此。”
農業作為一種產業,糧食作為一種商品,與其他一般產業和商品有大量的共同之處,市場規律對它們起著相當大的作用,這是事實。但如果把它們當成新古典主義經濟學實驗室里乖乖的小白鼠,那可就免不了犯糊涂。
完全的市場化,要求要素能夠充分自由流動,糧食種植業的第一要素是耕地,第二要素是勞動力,但這兩樣卻都不能至少不能跨國自由流動。中國現有耕地18億畝,美國是28億畝。2006年,中國糧食總產量約5億噸,而美國糧食總產量只有3.63億噸。如果中國的農民能夠買下美國的地,自己去種,全世界的糧食還不便宜得像自來水似的!但是,美國能賣嗎?
美國農民家庭收入中平均約有40%來自政府補貼,可知農業效益之差;多占10億畝地,還少收1億多噸糧,可知資源利用效率之低。如此效率之低的產業,竟然沒有被競爭對手擠垮,反而在全世界擠垮無數同行,“獨孤求敗”。究其原因,蓋因耕地和勞動力等要素跨國流動完全不自由,而糧食這個最終產品的流動相對有些自由,農業技術、農業機械、良種、肥料等要素的流動完全自由,這么一種“半吊子市場經濟”組合,最后造就了世界上“懶惰的農民”(有人把美國農業稱為“懶人農業”)相對于最勤奮的農民的競爭優勢。找誰說理去?
完全的市場化,要求市場信號即時響應。就是說,商品缺了就貴,貴了就有人增加生產,市場上這種商品的供應很快就會多起來。但糧食不是這樣。今年少了,怎么著也得熬到明年,僅有的一點年度內調節彈性,是個別如美國這樣有些富余休耕地的國家,能趕上茬口增播一季。市場信號響應慢的結果是:在一個較長時限內,無論糧食需求多么旺盛,價格怎么躥高,可供應的總量卻只有那么多。好在世界各國都沒有請中國的經濟學家當顧問,所以沒人真拿糧食當鋼材、水泥一樣即用即買搞“零庫存”,大家多多少少都保持了一些儲備。市場一叫緊,首先被調節的就是儲備。這次糧價劇烈波動,世界糧食儲備就從去年年初能夠滿足169天的水平,迅速降到了目前的53天,為30年來最低點。如果儲備挖完了還不能滿足需求的話,價格信號就徹底失靈,在明年收獲季節到來之前,您即便手拿金磚也無糧可買了!這正是糧食不同于石油的地方——同樣漲價,不管春夏秋冬,只要你出得起錢,隨時都能買得到油。
在完全市場化條件下,一般的商品,其性能我們總可以找到另外的商品進行替代,油貴了我就買煤,煤貴了我燒酒精,再不行我開水電廠、核電廠。棉衣貴了可以改穿毛料的,肉太貴了可以改吃魚。但是,至今還沒有科學家發明出可以替代糧食的食物。也沒有誰發現生產糧食不必在地里春種秋收,而在工廠車間里,合成出成噸的小麥或者玉米。
聰明的經濟學家指出:“世界市場上從來沒有缺過糧,倒總是生產過剩,為賣不出去發愁。”這話當然對,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任何有購買力的需求都會得到滿足,不可能發生短缺現象。但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在完全市場經濟條件下,“賣不出去”總是和“買不起”同時存在。19世紀末期,是美國“自由放任”政策執行得最徹底的時期,由于糧價大幅下跌、賣不出去,許多農場主被迫將大量的糧食付之一炬,約半數的小農場主破產。而那個時候,我們知道,地球上大部分人還在挨餓,只不過他們因為缺錢,腸胃里的“實際需求”無法變成市場上的“有效需求”而已。
糧食與一般市場流通商品最重要的區別,還在于其不可或缺性。吃不飽,輕則折壽,重則餓死人。吃飽肚子是每個人的剛性需求,是基本人權。聯合國糧農組織是這么要求的:“保證任何人在任何時候,都能得到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夠的食物。”當今之世,不管買得起買不起,都必須讓人吃得起。要做到這一點,首先,糧價必須足夠低,讓大多數窮人能夠買得起;其次,實在買不起的那一部分絕對貧困人群,也能夠通過各種救濟渠道獲得足夠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