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讓我們回到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上來。誠如經濟學家所言,不管糧食價格漲到多高,中國人都絕對不會因為買不起糧而挨餓。因為中國的外匯儲備實在是太多了,糧價即使再翻一番,進口糧食也只不過用掉外匯存量的兩三個百分點而已。我也相信,在和平年代,針對中國的糧食禁運不可能發生,“如果全世界對中國禁運糧食,一定是我們自己做了犯天下大忌的事”。
但是,聰明的經濟學家想沒想過,中國如果由一個糧食基本自給自足的國家變成糧食進口大國,本身就犯了天下大忌!中國制造出的這一塊需求增量,必然導致供應趨緊和價格趨漲,從而把相當一部分窮國的窮人趕出糧食市場。那時候,中國的“罪過”就大了,那少數幾個糧食出口大國,會一邊興奮地對中國賣著高價,一邊義正詞嚴地指責你是制造饑荒、危害世界人權的罪魁禍首。
如果按照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的意見搞農業,即使中國的總人口不再增加,惡劣局面也會很快變成現實。經濟學家說:“就我國總體而言,我們每年進口的糧食一般是一兩千萬噸,沒有超過三千萬噸的。”“如果進口兩千萬噸,只占世界貿易量的不到十分之一,根本威脅不到別國安全。”這種樂觀的估計,是建立在目前政府對于糧食生產和流通嚴格管控基礎上的。如果依照他的建議,放開對耕地轉為工業或第三產業用地的限制,假設18億畝耕地由此減少3億畝—也就是六分之一的話,那么,中國一年就需要增加進口約8000萬噸糧食,這相當于美國的全部糧食出口量,相當于世界糧食市場年貿易量的三分之一。不敢想象,需求暴增三分之一,價格將會增長多少?世界上挨餓的人又將增加多少?
假定人口不增加同時耕地也并不減少,中國如果不轉變發展方式,放任自流走下去的話,也仍會變成一個糧食進口大國。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標志之一,是食品支出占總支出的比例減小。但這只是一個方面,人均糧食消耗的絕對數量,卻是要不斷增加的。目前,中國人均糧食消耗量(包括變成飼料和工業原料的部分)約為380公斤,美國則為1000公斤出頭兒,約為中國的3倍。差距如此之大,我們希望某一天自己能發展到美國水平的一半,人均糧食消耗增加140公斤,不算過分吧?那么,我們將需進口1.8億噸,也就是說,要買下國際間糧食流通總量的四分之三。真走到那一步,甭說自己是“市場自由競爭”的勝利者,中國肯定球籍不保!
經濟學家還舉例稱,日本是糧食進口的第一大國,而從來沒有誰批評日本進口太多抬高了世界糧價。這是因為,日本多年穩定的進口量,已經是當今國際糧食貿易常態體系的一部分。影響這個體系穩定的,是新增變量。后來者難以跟日本攀比。同樣道理,為什么作為二氧化碳第一排放大戶的美國,在環保問題上受到的指責卻遠比中國和印度輕?就因為你是新加入進來的增量,你排放量增長得太快。
也別以為日本有錢買米,就不愁過日子。最近糧價暴漲之后,大批糧食出口國宣布禁止或減少出口量。4月30日,日本聯合瑞士向世界貿易組織提議對糧食出口國出臺限制或禁止糧食出口作出一系列規定。沒敢提不讓人家限制出口,只是小心翼翼地希望“出口國在實施限禁行為前,必須向世貿組織農業委員會提交‘預先書面通知’”,另外,“要事先和利益受到重大影響的進口國商議”。結果,根本沒人搭理。作為第一進口大國,60%的糧食得從別人那兒買進,容易嗎?
對于大多數國家——不管是出口國還是進口國,種糧都是一個不合算的行業。從需求端來說,在糧食市場上,不僅有購買力的需求要滿足,而且購買力較低或完全沒有購買力的那些需求,也要滿足。但從供應端來說,第一它不可能白送,第二它不能低于成本價生產。糧價過低的時候,農民把糧食燒掉或倒進大海,即便這時候還有成千上萬的人挨餓,也不應該受到任何指責。正如有的經濟學家指出的,農民沒有義務犧牲自己的利益,承擔保障國家、國民糧食安全的責任。所以就需要從兩端都進行補貼,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國家都在補貼。取消以各種名目出現的補貼,幾乎就等于取消農業這個特別重要而又特別脆弱的行業。
在糧食安全問題上,自由派經濟學家要說服的,不僅僅是目前人數已經微不足道的“相信計劃經濟而對市場經濟抱懷疑態度的人”。他們需要說服的是學術象牙塔之外的全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