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發表評論說,“限塑令”的本意不是減少幾個塑料袋,而是在于提倡節約資源,過有節制的生活,愛護環境。
人人都希望環境好。但是,經濟發展、人民福祉提高和環境質量之間并非簡單的線性關系。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大部分生產和消費活動,都對環境有某種破壞作用,如造紙和使用汽車。人們常常從道德層面上指責污染者,同情受污染者。但是大部分污染并非生產者故意為之,不是為了污染而污染,而是為了生產滿足消費者需要的產品不得不如此,環境相當于生產的某種必要投入品。當消費者告訴廠家需要某種產品時,就應該意識到一定程度的污染將是不可避免的。一位經濟學家說得好,忍受骯臟是美國富裕的先決條件。另一方面,當經濟發展到較高程度后,人類對于環境的高要求就會凸現出來,同時,也有能力為環境好轉支付成本。這就是平時說的,先污染后治理。雖然人類想避免這個并非合意的結果,但是國內外經濟發展的歷史表明,打破這個宿命,殊為不易。所以,環境與福祉并非就是一回事,環境更不是一切,它是與經濟發展水平相對應的東西。
確實有些發達國家,也對使用塑料袋有某種限制措施,但是實行限塑令的國家并不多,難道它們不擔心環境污染嗎?當然擔心,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如果不用塑料袋,用其他的辦法,成本可能更大。按理說,這些發達國家,更應該先行,它們可是到了對環境比我們更在乎的階段了。
據說,每年中國消費者使用的塑料袋有30億個,生產這些塑料袋,要用13000噸石油。13000噸石油,好像用在生產塑料袋上就是浪費,用在汽車上就是正當。其實,石油無論是用來生產塑料袋,還是充作汽車燃料,都是為了消費者的利益和方便,具有同等的價值。
限塑不但有經濟成本,還有執行費用。限塑令,是全國性的法規,不但大城市的市場要遵守,小城鎮,甚至偏遠的鄉村也得遵守。可是,怎么保證這個“限塑令”在如此廣大的地域有效執行呢?如果只是懲罰了城里的違規者,而讓檢查的觸角延伸不到的地方依然,這樣的法規意義安在?
不僅僅是消費者在使用塑料袋,生產者使用的恐怕更多,沒有塑料包裝,很多生產簡直不可想像。所以,剛剛實行的“限塑令”,就開了一個口子,即餐飲業暫時不屬于限制之列,我想。以后這樣的口子會越來越多的。
不是說限制塑料袋有什么不對,但是正確的事情,也要講究如何去做,成本又怎樣。要限制塑料袋,先要找到適當的替代品,并在回收和重復利用環節做出更大的努力。否則好事就容易變成一場秀。
過去二十年,也是為了保護環境,節約資源,而杜絕使用一次性筷子,有關部門不知出臺了多少次規定,幾次隆隆的雷聲過后,還是看見到處仍在用一次性筷子。
這個限塑令,是否將重演一次性筷子的故事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融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