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啟示
小小的傘,居然讓徐海南做出了這么大的產業。偶然一腳踏進這個行當就迅速做大,徐海南憑的是什么?就是能看準機會就下手,出現意外會變通。賣廢料賣成了制傘巨頭,遮陽傘被他做成了廣告牌,每一次轉瞬即逝的機遇,在他的手上都不可能輕易溜走。
財富演義
花10000塊把7000塊錢賣出的廢料買回來
1990年盛夏的一個傍晚,上海的天空蒙著厚厚的烏云,傾盆大雨隨時就要從天而降,一輛裝滿了雨傘的大卡車正開足了馬力朝浙江方向使去。正通過省界,突然一隊警察呼啦一下跑上來,攔住卡車,開箱查驗。只見警察向車上的人搖了搖手,貨扣下。
車上的人叫徐海南是個包工頭。這是他第一次雇卡車當倒爺,看著警察那張嚴肅的臉,徐海南是又緊張又納悶:自己這車貨是從正規國營傘廠實實在在掏錢買來的,怎么連上海都沒出去就被扣了呢?
徐海南說:“這個我們是買來的,我們這些是還可以用的東西,不完全是廢品。”可得到的回答是:“你這兒銹,這個樣子絕對是廢品,不能運出去。”
原來這徐海南運的并不是完整的雨傘,而是整整一車雨傘的零部件。是從傘廠里買來的廢料,而上海有規定,廢品出城必須有特殊的許可否則就地處理。徐海南一聽就急了。這車廢料不僅花光了他所有的積蓄,更是他發筆大財的寶貝。
徐海南這一車傘廢料大都是一種叫做梅花骨的傘零件。梅花骨,聽起來挺新鮮吧,這小玩意可是大有來頭。
一天早上,徐海南回浙江上虞老家探親,路過一個原先很不起眼的小市場,卻發現里面黑壓壓擠滿了人。走進一看,竟然有三百多個攤位在賣傘骨,鋼管之類的雨傘零配件。其中一種叫梅花架的零件廢料價格是幾百塊一噸而成品的價格卻能賣到四千多一噸,但是我買廢料只有幾百塊錢一噸。
這么一盤算,徐海南心里一驚。自己包工程頂著烈日干一年,到頭來也就掙一萬多,但這么算下來要是倒這傘廢料,兩車下來就能賺一萬。誰能想到小小的雨傘里竟然有這么厚的利潤,眼看這制傘業利潤高,可成氣候的又不多。徐海南一拍腦袋,假如自己這時候迅速轉行做傘,那一定能迅速脫穎而出。機遇流走就不再來,這正當口,說什么都要試上一把。
徐海南馬上打電話給上海的朋友,幾天之內就聯系到一車成色很不錯的梅花骨,徐海南粗粗一算,只要把這車料運回來就有將近五成的利。當下拍板,自己親自跳上卡車把廢料從上海運回上虞。沒想到眼看著10米開外就是浙江省界,他的貨卻被扣下了。
徐海南當時“頭很大”,那個時候不知該怎么處理,后來他們就要求,開到旁邊扶貧回收站,把那些東西卸到廢品回收站。
一聽要把一車零件全部當廢品賣掉,徐海南一時間是哭笑不得。自己在制傘業的第一仗還沒開始就要謝幕,這不是太窩囊了嗎?
本來以為天黑就能運到上虞明一早上市場賣個好價錢,這倒好,一萬多買來的寶貝只好7000塊錢賣給了廢品收購站。
梅花骨這東西,識貨的人拿他是緊俏的寶貝,不識貨的拿他當廢銅爛鐵,能賣7000已經很不錯了。徐海南那是心里流著血把車開到了廢品站。
里邊很多人到處亂竄,進去以后。沒有辦法,邊卸邊聊天,一邊問他們:“這個廢品怎么處理?”他們說:“我們還賣呀,再賣出去。”
偶然一句“再賣出去”,徐海南的腦袋里就閃過一道光,既然無論如何都是賣,那干嗎不賣給我?說著一邊跟老板打聽其中的手續,一邊從朋友那里借錢,三天之后,花了10000塊錢把自己7000塊錢賣出的一車廢料又買了回來。 成與敗賺與賠有時就一墻之隔
這一出一進成本可就增加了6000塊,徐海南心里這個疼,可雖然心疼卻還是滿懷期望,他明白只要這車梅花骨運到上虞,肯定是搶手貨。可沒想到,等徐海南費盡周折終于把廢料拉到了市場,一天居然只有寥寥幾個人看貨,而且出的價低得簡直讓徐海南忍無可忍。
一天之內只有幾個顧客,徐海南的目標是三萬而這幾個人合起伙最多只肯給兩萬。
徐海南回憶到:“我必須賣,不賣的話,這個東西就爛在家里賣不掉,為什么?他們把有些消息封鎖了,有人說這個我已經談好了,你們不用去了。”
徐海南知道這幾個人都是本地的大買家,所謂強龍難壓地頭蛇,自己的貨再好,這幾個人不認還就是打不開局面。
眼看著這貨堆在家里出不去,徐海南這個急。原以為市場這么火暴,有貨就不愁沒買家,殊不知買賣其實也是一個博弈的過程,你徐海南初來乍到,貨雖好可人脈淺,人家大買主就是聯合起來壓價,吃定你這條大魚。這可真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徐海南怎么辦?
徐海南貨品積壓,一籌莫展,在市場里轉悠了幾天也沒有買主,突然一個意外的場景飄進了眼角。一些女工用一個鋼絲鉗然后把這個梅花架鐵片用一個卡口夾一下。徐海南就感覺非常的容易做,不難。
徐海南怎么也沒想到,自己運來的梅花骨廢料就用手這么一夾就成了可以再利用的零件。既然工序這樣簡單,那何不自己加工成成品出售呢?
成與敗、賺與賠有的時候也就是一墻之隔,您看徐海南這么一加工,廢料不但賣了出去還賣出了比先前高一倍的價錢。這簡直就是不費吹灰之力,利潤卻翻了一番,徐海南心里一震啊!小小的雨傘,大有可為。干脆打今兒起,包工頭也不干了我就跟這兩尺見方的傘干上了。
徐海南是學建筑出身,傘這種工藝簡單的產品在他手里很快就做得有模有樣,一年后這個行業里的其他人還在上虞擺攤,而徐海南的生意就已經做到了上海,一天,徐海南頭頂烈日走在上海街頭,突然看見一個買冰棍的老人。
一個冰柜,就擺在露天上,也是戴著帽子在賣。徐海南就想:“這個人在這么熱的太陽下面賣冰棒多熱啊,假如說有一把大的傘給他擋住,他一個是會涼快,這把傘撐在這邊也吸引人家能看見。”當時,他觸景生情就想了起來。
一把很大的傘,這個念頭一出現,徐海南整個人就興奮起來,這可是從沒人做過的,看看身邊一個個在太陽下暴曬的個體戶,徐海南心下琢磨,這把大傘只要做得出來,就肯定有市場。
于是,徐海南心就想:“在那種市場上,看不到這樣的傘,市場里面這些人,風吹日曬都會每天在這邊,相信他們也會喜歡的。”
這徐海南的算盤打得挺美,您想這滿大街多少擺攤的,就是一百個擺攤的人中有一個人買這遮陽傘那都是個很可觀的數目。果不其然,遮陽傘一推上市場就摘了頭彩,這生意是嘩嘩地往進流啊,想擋都擋不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