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全年調控目標難度大
統計顯示,1至5月份累計,我國CPI同比上漲8.1%,漲幅比1至4月份雖回落0.1個百分點,但仍比去年同期高出5.2個百分點。 金融專家譚雅玲認為,下半年和明年,我國仍將面臨較大的CPI上漲壓力。
從金融數據看,貨幣層面對通貨膨脹產生的壓力不是減少,而是增加了。5月廣義貨幣供應量M2意外大幅反彈,同比增幅從4月的16.94%升至18.07%,創4個月來新高。M2強勁反彈對通脹產生壓力。
從外匯流入來看,5月貿易順差達到202.1億美元,雖然同比略降22.1億美元,但仍處于較高水平,不排除有“熱錢”藏匿其中的可能。
從物價指數來看,食品價格上漲推動的通脹壓力雖然暫緩,但上游價格持續上漲對通脹的壓力卻在增加。5月PPI同比上漲8.2%,CPI同比上漲7.7%,這是二者的“剪刀差”一年半來的首次反轉。上游價格過快上漲終將傳遞至消費終端,PPI上漲成為未來通脹的最大隱憂。
“通貨膨脹壓力仍然是經濟生活中面臨的重要問題。”學者郭田勇認為,“如果物價上漲因素控制得比較好的話,未來CPI漲幅可保持逐步回落態勢,但要實現全年4.8%的調控目標難度非常大。”
采取綜合措施抑制物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實驗室主任、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表示,抑制物價上漲,應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根據稀缺程度和社會選擇對資源的使用進行調控,如加大稅收力度、履行環保義務、壟斷行業利潤上繳國家、嚴格管理資源行業等,為資源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改革奠定基礎。二是放開私人資本進入壟斷產業的限制,形成競爭機制。三是要將過高的政府儲蓄率降下來,減少財政對競爭性行業的轉移支付;加強政府在教育和醫療衛生領域的作用;建立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最低工資保障制度等。四是推進中國財稅體制改革。現在中國稅制以流轉稅為主體,也就是當地投資越多、稅收就越多。但發達國家普遍是以所得稅、財產稅、物業稅等直接稅種為主體,也就是說,不是哪個地方“煙囪”越多政府越有錢,而是老百姓越富政府稅收收入才能越多。
有專家表示,解決問題的措施要著眼于流動性過剩。這種困境僅通過貨幣政策本身是很難解決的。要著眼于治本之策,即推進中國整個要素價格體系的改革。
譚雅玲則表示,相對發展速度較快的工業,我國農業發展緩慢,這是CPI持續上漲的深刻原因。“工業、農業和服務業就像鐵軌上的三個輪子,均衡使力才能帶動國民經濟這列火車平穩向前,但我們的現狀是一個輪子大、兩個輪子小。”她認為,城鄉發展錯位使得農業收益低于工業和服務業,農民無法抵擋進城務工的誘惑,進而棄農從工或棄農經商,使得農產品和食品價格走高。
譚雅玲建議,平抑物價需改變農業發展思路,走大莊園、規模化、集約化經營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