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再次回到擁擠不堪的車流中時會有什么樣的感覺?當人們再次看不到藍天白云,呼吸不到新鮮的空氣時,又會有什么樣的感覺?”環境問題還只是壓力的一個方面,人們對公平公正的全面訴求,對公民社會的熱切呼喚,都會因奧運而更加強烈
羅格先生“無與倫比”之譽,代表國際奧委會對北京奧運會做出了官方定評。事實上,北京奧運尚未閉幕,西方主流輿論即對北京奧運給出了一堆的贊辭,《紐約時報》8月20日發表紀思道題為《中國的崛起不只是金牌》的評論,認為“世界正在恢復它的常態”,一個強大的亞洲又回來了,西方將不得不習慣這種改變。
來自世界的贊譽自然是水到渠成。因為東道主“無與倫比”地履行了承諾,中國和北京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自己所能達到的高度。作為中國人的集體幸福記憶,北京奧運及其所催生的“鳥巢一代”,讓世界看到了一個充滿活力、自信昂揚的中國。
收獲贊美已在意料與期待之中,東道主卻并沒有因此飄飄然。
8月25日,國家主席胡錦濤在首爾看望中國駐韓使館工作人員、中資機構、華人華僑和留學生代表,指出北京奧運會取得圓滿成功,同時話鋒一轉,強調必須清醒認識到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要基本實現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需要長期的艱苦奮斗,這一點,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
外交部發言人秦剛8月26日就北京奧運會答記者問時也表示,本屆奧運會確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在世界上地位的改變。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與很多發達國家相比,在各方面還有很大差距。今后實現發展仍然是一個長期的、艱巨的任務。
自信而不自傲,自豪而非自滿,進一步證明北京奧運展現出的中國巨變,確非面子之變,而是骨髓之變。這種骨髓之變,預示著中國不會陶醉于已有的成績,而是借2008孕育、積蓄繼續前行的動力,將奧運成功當成中國進步的新起點,不僅要舉辦“無與倫比”的北京奧運,更要創造無與倫比的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