賠付壓力或成惡性循環
事實上,車險條款在設定上就已對不同車型和用途進行了細分,并且針對不同的風險程度在保費和免賠額上做了區分。如2007年施行的新版商業機動車保險B款,列出了百余款私家車,風險系數從0.8到1.3不等;A、C兩款也分別將6座以下的客車劃定了15種和20種車型,不同種有不同的風險系數。如捷達車,汽車保有量高,零配件很便宜,車子本身性能也很安全穩定,它的風險系數為0.85。而一些進口車型,雖然車子性能很好,但零配件很貴,維修成本很高,這種車型的風險系數相對要高。而中小公司為了攬入這類業務,往往有折扣等優惠,難以嚴格按照條款定價,使得實收很難與風險匹配。
上海財經大學保險系主任鐘明表示,如同銀保領域的經營策略一樣,車險同樣是先“鋪攤”再“賺錢”的經營思路,在這種策略之下,中小產險公司會不惜代價地擴大業務規模,達到所謂的“現金流承保”,而有了足夠的現金流,可以通過投資賺錢,用投資利潤填補承保虧損。
可是這樣的競爭手段必須要有兩個前提:具有充足的償付能力和良好的外部投資環境。但目前的現狀是,一些中小產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嚴重不足,應付日常業務的運轉已捉襟見肘。而資本市場去年狂熱了一陣后如今也盡顯頹勢,指望較高投資收益尤如水中撈月。
由此可見,手續費調整后,中小產險公司的這份車險增量單,不足喜,卻需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