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這個階層是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后特有的現象,指持有農業戶口進入城市的工人,他們不再依賴土地、而是依靠替雇主工作為謀生手段。由于中國大陸現行的戶籍制度的影響,這一群體長期缺乏工會組織等權益保障,更不能享受因為城市經濟發展帶來的社會福利,是城市受雇者中勞動條件最差、工作環境最苦、收入最低的群體,以至于溫家寶總理公開代言這個群體并追討“欠薪”;作為中國產業工人中人數最大的群體,目前普遍認為已接近兩億之眾,每年除了春運,幾乎輿論視野中就少有關注。以至于中國名學者葛劍雄所說“沒有移民,就沒有中國的現代化”之語,常被用來直接討論這個龐大的群體。
全球現代化的歷史路徑觀察,從英國、法國到美國,農民轉向產業工人的過程都曾出現,但決無中國政治制度和文化條件下的這種現象。筆者曾在巴黎向中科院-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博士討教過城市化問題,他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超過了歐洲和日本,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的城市人口能夠在不到30年的時間里凈增4億人。中國的城市化不僅對中國產生影響,而且也對世界產生重大影響”。
那番對話事實上讓我記憶猶新:中共十七大提出“五化”——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從根本上離不開這兩億農民工。早在兩年前,中國第二產業就業人員中,農民工已占57.6%,其中加工制造業占68%,建筑業占80%;在第三產業從業人員中,農民工占52%;城市建筑、環保、家政、餐飲服務人員90%都是農民工。因此筆者以為,中國之現代化既要看中產階層的構建形態如何,更要看這人數更為龐大的農民工階層的歷史定位和社會角色分配、他們將如何進入主流話語體系以及擁有政治權利。
黑領,或許是帶有一些灰暗的感情色彩、并不準確的詞匯,但筆者造出這個詞來定義,本是希望能引起一種具有社會學思維的歷史觀。當更多的記者關注它、更多的學者研究它、更多的官員關心它,更多的作家反映它,更多的老板正視它,黑領的命運將會如何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