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這并不能讓眾多學者信服,著名社會學者顧駿一直堅持的觀點就是,政府不要摻和市場,而現在政府往往成為利益群體中的主體,最后受損的還是政府的公信力。
根據我國對黨校的定義,黨校是中國共產黨對黨員和黨員干部進行培訓、教育的學校,基層黨校還承擔對入黨積極分子的培訓工作。
而此番江蘇省委組織部該計劃的目的是:培養一支對黨有感情、支持黨的工作、善于經營管理的民營企業家后備人才隊伍。江蘇省委組織部還表示:“會在非黨員的后備人才中培養黨員,并把培養經歷作為新一代非公經濟代表人士政治安排的重要條件。”
毛壽龍因此指出:“這一培養計劃很可能就成為很多‘富二代’賺取政治資本的投機行為,離培養的初衷漸行漸遠。再說,‘富二代’如何界定是個問題,現在很多民營企業都是負債經營的,企業本身又不是終身制,開張關停家常便飯,那么多好的窮人就不用對黨有感情、跟黨走了嗎?”
有學者因此認為:“政府的初衷誠然是積極的,但劃定一個特定群體進行特殊化培養,難免會讓其他群體有‘失衡’的感覺,更何況是‘富二代’這樣的當下敏感群體。”
“80后”的蔡建華也是典型的“富二代”,背靠山西某大集團的他,在幫家族企業的同時,也在發展自己的禮品茶生意,當他聽聞江蘇的這一培養計劃,第一反應就是:不切實際。“企業家不是培養出來的,沒幾個搞企業的會真的去學習黨建理論,如果我考慮企業的政治前途,我可能會報名參加。”
不少學者扼腕嘆息:“民營企業作為中國經濟最活躍的一部分,一直以來都是最受打壓的,政府可以給民企的發展空間太大了,卻偏偏偏離了方向,把企業的‘家務事’給包攬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