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10多年里,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始終是中國經濟面臨的重要問題。
隨著金融危機的到來和出口市場的萎縮,轉變經濟增長模式已顯得更為緊迫。事實上,中國能否實現這場轉型,不僅關系到中國經濟的長遠發展,也關系到全球經濟的平衡和發展。在本次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有關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討論是一個熱門話題。
由重到輕,由外而內
對中國東南沿海的不少出口型企業來說,金融危機無疑就像一場颶風。“我認為危機加劇了中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這個問題應該被解決。”摩根斯坦利亞洲區主席斯蒂芬·羅奇說,中國需要減少對于外部經濟環境的依賴,只有這樣,中國經濟才能繼續發展。
專家認為,這種不平衡體現在多個方面:制造業在GDP中所占比重太高,第三產業不發達,經濟結構明顯偏“重”;儲蓄率太高,消費明顯不足,經濟增長高度依賴出口。
一組數據能說明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今年上半年,我國第三產業構成中,第三產業僅占41.3%,而美國等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了GDP的70%左右;2008年中國居民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僅為35.3%,而美國高達71%,日本也在55%以上。
“這種增長模式代價太大:制造業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資源,容易造成環境問題。內需不足和過高的外貿依存度,使中國經濟增長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而且這種不平衡的經濟增長模式是不可能長期持續的。”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有關專家說。
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認為,要轉變經濟增長模式,關鍵是要從“中國制造”漸漸向“中國創造”發展;要在簡單的生產制造之外,增加更多的服務業,從而使中國經濟結構逐漸由重型化向輕型化轉變。同時,要大力發展內需,改變以往過高的對外依存度,實現“由外而內”的轉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