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變增長模式是一個痛苦的過程
“轉變增長模式是一個痛苦的過程,但是轉變是必需的,是必然的,晚痛不如早痛,晚轉不如早轉。”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所長余永定認為。
余永定解釋說:“對于出口型企業來說,改變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意味著企業必須調整自己的產品結構和市場定位,必須更換機器設備,必須壓縮過剩產能,這有可能導致一些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
感到痛苦的將不只是企業。專家認為,在轉型過程中,政府也將面臨巨大的挑戰:在政府的稅源結構中,增值稅是第一大稅種,占稅收總收入的30%以上。改變依賴制造業和出口的增長模式,將會直接減少政府稅收。而從另一方面看,要擴大內需,就必須提高人民收入水平,加大在教育、醫療、養老保險等方面的投入。因此,轉型將使政府在財政上面臨“此消彼長”的壓力。
更大的挑戰也許來自觀念上的障礙。麥肯錫全球研究院日前發布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轉變增長模式需要克服觀念上的偏見,但是,要實現這一轉變非常困難,因為中國幾十年來已經習慣了現有的增長模式。
北京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王文章博士認為,首先是地方政府要改變“GDP至上”的觀念,抑制投資沖動,做服務型而非生產型政府,做市場的監督者而非市場的參與者。同時,要通過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引導民眾改變偏好儲蓄的保守型消費觀念,讓民眾敢于消費,樂于消費。
轉變增長模式須大力促進服務業發展
有關專家認為,要讓增長模式實現“由重到輕,由外而內”的轉變,關鍵在于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第三產業上去了,“由重到輕”的問題就解決了,“由外而內”的問題也自會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