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之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資金短缺的難題。諸多跡象顯示,今年天量信貸并未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甚至還遭到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的擠壓。有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近5萬億新增貸款有3/4進入了國有企業和政府項目,中小企業貸款數量極少。
然而,最新的消息卻顯示中小企業貸款增幅異常驚人,融資似乎并不存在什么瓶頸。9月15日,銀監會完善中小企業金融服務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銀行監管一部主任楊家才在一次新聞通報會上透露,今年上半年全國中小企業貸款增幅首次跑贏大市。截至6月末,銀行業金融機構境內人民幣中小企業貸款余額為12.52萬億元,占企業貸款余額的53.7%;中小企業貸款較年初增加22081億元,占企業貸款增加額的56.6%;中小企業貸款較年初增長21.42%,高于企業貸款增速1.34個百分點,高于各項貸款增速1.5個百分點。
中小企業貸款占比真的過半了嗎?為何與人們的普遍印象差別這么大?安邦分析師為此專門對國有、股份制等多家銀行的內部人士進行了調研,他們幾乎一致的驚訝:“盡管中小企業貸款有所增加,但如此高的貸款比例不太可能,50%多的數字具體如何計算出來的不太清楚,但我們銀行達不到,有15%-20%就不錯了”。銀行人士的看法與市場普遍的觀點其實是一致的。那么,中小企業貸款出現這種漂亮統計數據的背后又是什么原因呢?關鍵就在于中小企業規模的標準差異。
根據2003年2月19日國家經濟貿易委員會、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財政部、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布的《中小企業標準暫行規定》,中小企業標準是根據企業職工人數、銷售額、資產總額等指標來確定的,工業、建筑業、批發和零售業等不同行業會有所差別,但總體來說,我國的中小企業標準比國外要寬泛得多。例如,國外職工人數不超過300-500人才定為中小企業的,在我國卻是2000-3000人以下的都是。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秘書長湯敏近日就表示,我國小企業的定義倒是比較接近國際上中小企業的規定。但在我國稱為中型企業的,在國外都被劃為大企業行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