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中國式納斯達克”揚帆起航
資本市場服務經濟的功能日趨完善
籌備十年的創業板23日下午在深圳正式開板,這意味著面向成長型和高科技企業的“中國式納斯達克”正式開啟,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邁上新臺階,資本市場服務國民經濟的功能日趨完善。
“作為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業板正式的開板,標志著一個與主板市場平行的嶄新市場在我國正式啟動。”科技部副部長劉燕華在創業板啟動儀式上說,“創業板市場對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推動經濟轉型、調整產業結構、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落實國家自主創新戰略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資料顯示,從首批到將在創業板正式掛牌的28家企業來看,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或承擔國家項目計劃的占了絕大多數,研發投入強度平均超過5%,在金融危機中都表現出很強的成長性。
根據科技部數據,截至2008年底,全國約有16萬家科技型中小企業,5萬多家高新技術企業,53個高新技術開發區,工業總產值超過了5.2億元;全國670家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超過4.4萬家,全國68家大學科技園培育企業也達到了6000多家。
一個健康適當的資本市場對處于發展初期的高科技企業往往能起到關鍵作用。“創業板的推出和發展,將發揮對高科技、高成長創業企業的‘助推器’功能,為各類風險投資和社會資本提供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進入和退出機制,促進創業投資良性循環,逐步強化以市場為導向的資源配置、價格發現和資本約束機制,提高我國資本市場的運行效率和競爭力。”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說。
面向中小企業是創業板的另一顯著特點。“融資難一直是中小企業發展過程中最突出的問題,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幫助中小企業克服融資障礙,形成解決機制一直是我們的著力點。”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朱宏任在創業板啟動儀式上說,“創業板將成為新興企業的搖籃,結構調整的推手,自主創新的平臺。”
自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正式出臺文件提出設立高新技術企業板塊至今,創業板十年的籌備可謂風雨兼程。這期間,既有人們的狂熱追捧,也伴隨有質疑聲,甚至有中途夭折的遭遇。
創業板已經起航,但這個被賦予重望的新市場能否如人所愿真正發揮其作用呢?又能否安然度過初期的波動而步入健康穩定運行的軌道呢?
“應注重防范風險。”朱宏任說。目前,創業板上市企業平均發行市盈率超過50倍,投資者面臨上市企業的經營風險、誠信風險和股價波動風險,這些風險都高于主板市場。
這一方面要求上市企業進一步加強誠信體系的建設,不斷提升自身素質,努力實現企業又好又快地可持續發展,以不辜負投資者的期望。另一方面,監管部門更需嚴密監控風險,堅決杜絕創業板的過度炒作和股價操縱行為,及時糾正市場異常,及時稽查和處罰違法違規行為。
在世界范圍內,曾存在過70多個創業板市場,而今尚在運行的只有約40個。除去美國的納斯達克之外,成功者寥寥可數,這也使人們為中國的創業板捏一把汗。
朱宏任認為,證券市場還要不斷加強研究,吸收利用國外相關市場發展的成功經驗以及各方面的教訓,積極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和企業現狀的創業板市場發展與監管方式,做好風險防范和風險管理,支持中小企業融資事業健康發展。(記者趙曉輝、陶俊潔、彭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