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堵更要疏 推進利率市場化
愈演愈烈的“吸儲大戰”已引起業內專家的高度警覺。他們認為,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提高、銀行間利率不斷抬升以及商業銀行超額準備金率的下降,都增加了銀行兌付風險。專家表示,“考慮到現在銀行間資金的緊張局面,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存在加速積累的趨勢。”
央行連續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在鎖住銀行體系流動性的同時,也減少了一般存款余額,進而拖累了商業銀行的存貸比指標,使得部分商業銀行的存貸比可能無法達到監管機構提出的75%的下限要求,如果不能有效縮減貸款規模,或者說為了日后能繼續增加貸款,銀行就不得不通過吸收存款來降低存貸比。由此,各家銀行“血拼”攬儲就不足為怪了。
而且,目前監管機構對存款利率實行上限管理,在負利率和理財等高收益市場面前,企業很難選擇讓資金進入銀行存款渠道。因此,沒有高額返點,銀行很難吸引到大額存款資金。
對于攬儲大戰,銀監會已對多家商業銀行的違規攬儲行為進行了處罰,并明確表示要從源頭上防治違規攬儲行為。銀監會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進一步完善公司治理,加強內部控制,改革以存貸款時點規模為核心的傳統考核方式,建立“風險與約束相稱、激勵與問責平衡、當前與長遠兼顧”的激勵機制。
但專家指出,金融市場的管理僅靠查處、打擊是治標不治本的權宜之計。在存款利率受管制的情況下,銀行難以進行正當的價格競爭,因此各種違規手段才屢禁不止。
中央財經大學銀行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認為,作為資金價格,利率的市場化改革毫無疑問是優化經濟結構、化解經濟問題的首要一步。央行應在穩妥的基礎上,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存款利率水平現在仍是鐵板一塊,但其市場化已是大勢所趨。適當放開存款利率的上浮比例主要意圖不是抑制經濟過熱,而是旨在保持銀行體系流動性的穩定性,銀行可以根據自身情況來靈活調整,對整體的負面影響相對較小。
不過,接近監管機構的某位人士表示,現在不是啟動利率市場化改革的合適時機。利率市場化不可能在貸款占商業銀行資產主體,商業銀行又在資源配置中占主體的情況下實現,這可能導致銀行體系的財務危機。如果引發系統性金融風險,中國耗費成本超過萬億的金融改革成果可能毀于一旦。
“某國有大型銀行的客戶經理小劉最近到處找錢,在各大企業客戶中間來回跑,希望能談下幾筆資金在銀行賬上趴一段時間,哪怕是就呆12月31日這最后一天的“過路錢”。“其他費用都好談。”小劉說。
小劉說的費用主要是指存款返點費。他介紹,與去年主抓貸款不同,今年銀行對存款非常看重,而且個人績效考核也和存款掛鉤。“現在來看,我的存款日均指標肯定完不成了,只能沖一把時點,這樣業績不會太難看。而我們支行資金缺口在3億元左右,領導也在為找錢上火呢。”正是在搶存款的壓力下,存款返點費水漲船高,每個季度最后一天這種關鍵時點的費用從今年年中的千分之一,上升到了目前的千分之二三。也就是說,在12月31日這天,1億元的“過路錢”放在銀行戶頭上,對方可以拿到20萬-30萬的返點傭金。
這無疑觸犯了高息攬儲的監管禁令。專家表示,高息攬儲是我國利率市場價格雙軌制情況下出現的一種現象,由于我國目前利率沒有完全市場化,所以造成存款的真實成本和官方存款利率之間的矛盾和差異。 目前的措施是加大監管力度,但最為重要的是 不斷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讓利率真實反映市 場資金的供求情況。”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