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輛輛耀眼的奔馳S級轎車,一座座高樓林立的大廈……從包括潘石屹(博客)在內的諸多地產大鱷進駐推盤、巨資打造鬼城康巴什,到人均GDP超過香港的誓言,“揚(羊)眉(煤)吐(土)氣(氣)”的鄂爾多斯轉眼成為人人眼中可以淘金的神秘城市。如今,包括在北京打拼數年的一幫鄂爾多斯人也坐不住了,悄悄地把先前的積蓄通過親朋好友轉入了家鄉的民間放貸隊伍中,“錢生錢”成為這幫年輕人的第二收入。
家家放貸,拿“白條”心里也踏實
“今借到白某拾萬元整(100000元),月息2分,半年一結。擔保人:劉某某。借款人:李某某。2005年9月23日”——這張簡單的白條,卻是生活在鄂爾多斯幾十年的白阿姨的積蓄和結算利息的唯一憑證。
每逢3月、9月的1日,白阿姨都打開上了鎖的抽屜,把白條拿出來再看一遍。然后興沖沖地拿起手機,撥通收貸人李先生的電話:“別忘記這個月23日把利息幫我準備出來哦!”6年來,李先生一直按時給白阿姨結算利息,雖然白阿姨手中握著的只是一張“白條”,但心里很踏實。她這樣對北京晨報記者說:“不用擔心,我們都是放給熟人。”
收貸人李先生向記者坦言:“2010年前,我收貸還會以4分利息再放給本地開發商,從中賺取差額。但從2010年后,我感覺鄂爾多斯的樓市需求沒有那么旺盛了,我也不敢再放出去,開始自己做項目。目前很多老板借貸也主要是拿來自己周轉用。項目一賺錢就都還了。”據李先生介紹,事實上,鄂爾多斯人匯集起來的錢,絕大多數還是流入了房地產和煤窯進行再投資。
鄂爾多斯金融辦的公開統計數據顯示,鄂爾多斯原本有270多家擔保機構,從2010年9月至2011年3月開展融資性擔保機構整頓工作后,數量減至36家。至此,很多擔保公司開始以自有資金放貸,不再吸收公眾資金。
但公開渠道的關閉并沒有阻礙“鄂爾多斯人家家放貸”的步伐,白阿姨、白阿姨的妹妹、弟弟以及兒女們,都又通過各自熟人的“路子”,紛紛“打白條”放貸吃利。
“非常態”理財觀:只放貸不炒股
在鄂爾多斯,只放貸不炒股并非傳言,丁花用親身經歷驗證了這一事實。
1980年出生的丁花在大連打拼了幾年后,最終決定回老家鄂爾多斯發展。不為別的,豐盛的宴席、高檔的轎車、身著名牌的同學們……這幾年每次回家過節的那種氛圍,讓她深深體會到家鄉人富起來了。丁花覺得,人有錢了就會懂得理財,越是富饒的地方越少不了股票、期貨。雖然丁花對鄂爾多斯人“只放貸不炒股”早有耳聞,但她抱著改變家鄉人這種“非常態”的理財方式的想法,開起了一家外匯公司。一年半的堅持最終讓她在現實面前低頭,不僅開戶炒匯的人寥寥無幾,連到隔壁證券公司開戶的人也屈指可數。丁花坦言:“鄂爾多斯人認定放貸比炒匯、炒股的收益要穩定,風險要小,算是一份旱澇保收的收入!”
內蒙古大學的一份調研顯示,50%的鄂爾多斯城鎮居民都參與到了放貸與借貸的資本活動中。“高利貸”,這個中國人常常在韓劇里看到的情形,卻真真實實地在鄂爾多斯民間上演著。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