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2月9日,人民幣兌美元連續8連跌,為三年來首見。對于人民幣匯率此番異動,外資出逃論等各種解讀說法不一。
“肯定有人坐莊投機,肯定有大批熱錢流出,也肯定不是趨勢逆轉的拐點。”與一般金融玩家模棱兩可的說話方式不同,“熱錢先生”陳健明(應采訪者要求,此處為化名)一開始就開宗明義,連用了三個肯定。
在深圳蛇口一家工業區改建的寫字樓里,記者接觸到這位傳說中的“熱錢先生”。陳健明的名片很簡單:某某資產管理公司總裁,緊接著是一個手機號碼。但同行者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實際上陳健明有著五套名片,每套名片都對應著一個手機號碼。有時候他是十幾家進出口公司的股東,有時候他又是投資咨詢公司的經紀人,有時候他也是風險投資公司的合伙人。
“管理著一大捆錢,然后讓這些錢來回出沒于國內市場以及全球市場,也就是所謂的熱錢出沒。”陳健明如此定位他的工作內容。在他從耶魯大學畢業回國后,近十年的時間里他一直管理著一家或者幾家有外資背景的對沖基金。
借道海外并購
央行數據顯示,截至10月末,中國外匯占款余額為25.4869萬億元,10月份中國外匯占款負增長248.92億元,這是2007年12月以來外匯占款首次下降。中金公司在最新策略周報中估計,10月熱錢的流出規模約為1800億元。分析稱國際社會看空中國經濟是熱錢外流的主要原因。
陳健明對這些數據不置可否,他認為現在國內流出的熱錢,主要是短期套現資金,而且這些資金并沒有遠離國內市場,其管理下的全球對沖基金就是其中一例。
“這就是我這兩個月投資收益表。”12月7日,陳健明指著電腦里的報表告訴記者。報表顯示,最近兩個月,其控制的基金以及其他依賴其渠道進出的外資,總共約有10億美元流出。
“這樣的流出是總量累計,存在資金多次往返。”陳健明說。其10月初就有一筆5000萬元的資金從內地流入香港,但當月就再度回到內地,11月初再次流出。陳健明告訴記者,從10月1日至12月5日,其成功完成了35筆交易,每筆交易套利回報都接近5%以上。“現在還沒有出現熱錢大規模拋空國內的資產。”陳健明告訴記者,這些原本“沉沒”在國內的熱錢主要出沒于國內的股市、債市、大宗商品市場,幾乎沒有進入不動產市場。在流入香港后,大部分都是用于匯市套利。
陳健明告訴記者,其運作的大部分資金進出借助的一直是“合法”渠道,其中最重要的一條是近幾年頗為流行的“海外并購”。這一渠道曾讓其順利“走出”了近5億美元的資金。
往年的海外并購往往面臨諸多門檻,審批手續繁瑣復雜。企業完成并購需要外管局、發改委、商務部的層層審批,所以有報道稱,2010年前八成以上的海外并購的主體都是國有企業。
但從今年年初開始,主管部門鼓勵民營企業海外并購,審批手續逐步放寬。3月14日,國家發改委在其網站上公布了對外投資項目新的核準權限,即從當月起,國家發改委對資源類境外投資重大項目需要審批的金額起點從3000萬美元提升到3億美元;非資源類境外投資重大項目需要審批的金額起點從1000萬美元提升到1億美元,央企限額以下均適用備案制,不需經過審批。
另一方面,主管部門也鼓勵民營企業進行海外并購,早在2010年9月商務部副部長王超就表示要鼓勵民營企業走出去。這些都給了陳健明一些機會。“海外投資審批雖然依然需要通過外管局、商務部或者發改委,但相對往年快速多了。”陳表示。
正常的審批程序是外管局 發改委、商務部 外管局,在尋求其他監管部門審批前,外管局會對擬使用外匯來源出具意見。陳健明說,“往年這會有諸多門檻,今年只要外匯來源手續齊全,無論是自有外匯或者以人民幣購買的外匯都能順利獲得通過。”
資料顯示,早在2009年外管局就簡化境外放款的核準和匯兌手續,不再限制境外放款只能用自有外匯資金,并且將審批權下放至各外管分局。在外管局獲得外匯使用資格后,然后就是送達發改委或商務部審批,“這需要注意些門道,如果要國家發改委審批,那可能要拖上大半年,所以我們盡量把審批留在省一級部門。”陳健明表示,1億美元以下額度就不需要北京審批。
“我們最快一次并購,完成所有手續,只需要半個月。”陳健明表示,這個項目是花了近1億美元購入了一個空殼公司,這家公司名義上擁有法國一家葡萄園,“實際上,這家葡萄園只存在地圖上。”陳健明賭的就是主管部門無法實地考察,只要資質齊備,葡萄園的價格沒有超出市場正常范圍,就有很大可能獲得通過。記者了解到,外管局通常對審批采取非現場核查,即核查各項數據資料,在發現情況有異常后再采取現場排查的方法。記者就上述問題采訪國家外匯管理局,該局相關人士表示,將認真研究并核查相關問題。
陳健明也承認,這只是一個特例,雖然現在審批手續減少,但審批時間還是無法準確估計。對于視“時機”為利潤的套利熱錢而言,這是最大的致命傷。為應對不可預知的審批時間,陳健明會提前報送審批。例如其10月轉出的資金中,有些早在今年5月就開始走流程,在拿到并購許可后,看準市場機會再匯出資金。“我也不知道什么時候市場有機會,但我只要拿到許可,就有3個月時間可以讓我隨時準備出手。”陳健明表示,大不了就是并購“失敗”而已。
陳健明自以為其最大的優勢是管理的資金有海外背景,這些資金在海外的確擁有不少資產,因此一些所謂的海外并購或海外投資就很容易獲得通過。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