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研結果表明,即使實現融資的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的主要借款渠道仍是親戚朋友。經濟觀察網 記者 宋馥李 “政府要從較多稅收當中主動減一部分,特別是對小微企業主動實施減稅政策。”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周其仁呼吁,去年小微企業的降稅政策落實情況不好,好多小企業沒有感受到。他認為,中國的傳導是個很大的問題。不僅要有針對性強的政策,還要很好地落實。
2月9日,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和阿里巴巴集團聯合發布《2011年沿海三地區小微企業經營與融資現狀調研報告》,試圖反應三地區小微企業當前在經營、融資等領域現狀以及異同點。調研結果表明,即使實現融資的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的主要借款渠道仍是親戚朋友。
2011年,對于小微企業來說是個大考之年——有業內人士如此總結去年小微企業的境遇,在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等國內小微企業最為聚集的區域,小微企業的“日子”普遍不好過,利潤均出現不同程度的下滑,而經營成本升高、訂單減少和資金鏈緊張是沿海三地區小微企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三地企業痛處相同
成本、訂單、資金,構成2011年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三地小微企業共同的痛處。高企的經營成本已經成為各地小微企業利潤最大“殺手”。報告顯示,三個地區中,認為原材料上漲、員工工資上漲及人民幣升值影響經營的受調研小微企業分別為均超過50%、超過50%和達到30%左右。
除去成本對企業利潤的擠壓,2011年的訂單形勢亦加劇了企業生存的艱難。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都有近50%的受調研小微企業認為國內外訂單減少。盡管浙江省受小微企業認為訂單減少的比例較2010年前少,但仍然有超過30%的受調研小微企業認為訂單減少。受成本上升,訂單減少等因素影響,沿海三地小微企業用工數量均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周其認分析認為,從小企業情況來看,現在價格指數比較高,同時訂單又下降。滯和脹兩個現象并存,脹的根源是貨幣投放比較寬松,或者是上個時期貨幣投放寬松帶來的結果。而經濟停滯則跟經濟活動當中摩擦力有關,比如交易成本等等。這兩個因素放到一起就要非常當心,如果只依靠投放貨幣刺激經濟,搞不好,經濟沒有刺激起來,物價壓力會更高。
面臨困境呈現差異
在成本升高,訂單下滑,資金鏈緊張的形勢下,三地小企業面臨的困境頗為類似,但在三地的具體表現卻呈現出差異性。
同樣面對成本的壓力,作為長三角小微企業發展典型的浙江省,受成本上升影響情況尤其突出,認為原材料和員工工資上漲的受調研小微企業都超過了80%。與2010年前相比,浙江省小微企業受到成本上漲的壓力比珠三角、環渤海等地更加明顯。有不少浙江省小微企業表示為了降低成本,已轉向中西部或北方的成本較低、離原材料產地較近的地區建廠生產。
而面對訂單,環渤海地區小微企業的訂單形勢更加緊迫。數據顯示,受市場競爭加劇影響的環渤海地區受調研小微企業達到60%。有不少環渤海地區小微企業表示目前國內市場競爭激烈,本地市場受到來自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小微企業的爭奪;環渤海地區接近60%的受調研小微企業認為,2011年部分大企業效益變差后,也直接導致依靠其生存的小微企業訂單驟減。
此外,環渤海地區小微企業主習慣依賴個體經驗以及所謂人脈關系,對于電子商務等新興工具的應用落后其他區域,同時該區域沒有形成像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那樣的產業集群效應,專業市場相對不發達,也抑制了企業銷路。
在環渤海地區,客戶拖欠貨款現象也更趨嚴重。報告認為,環渤海地區多城市的小微企業主要業務是為當地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配套生產。而大中型企業通常在結算時強勢,其付款流程又復雜,回款漫長。經濟不景氣時,大中型企業同樣資金緊張,加上漫長的付款流程,會對供貨小微企業形成巨大資金壓力。而這些小微企業則選擇拖欠自己的上游企業進行緩解,使得資金壓力進一步傳導。
融資多來自親友
在2011年,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多數受調研小微企業借貸無門,珠三角有53%的受調研小微企業從未發生過借貸;環渤海地區受調研小微企業有32%的小微企業從未發生過借貸,此地區更有接近22%的受調研小微企業依靠臨時賒賬應對資金不足。即使在民間融資最為活躍的浙江省,也有23%的受調研小微企業從未進行借貸。
調研結果表明,即使實現融資的小微企業中,小微企業的主要借款渠道仍是親戚朋友。浙江省通過親戚朋友借款比例是47%;珠三角是34%;環渤海地區是31%。無論在哪個區域,親朋都是小微企業最為重要的融資渠道。
雖然都面臨著“缺錢”的境遇,但是從數據不難看出,三地小微企業在融資上卻呈現出頗大的差異性。浙江省小微企業融資活動最為活躍,尤其是親友間借款更加頻繁;珠三角小微企業對融資最為保守,很多依靠自有資金周轉;環渤海地區小微企業主要通過親友借款及企業間賒賬來解決融資問題。
報告建議,應鼓勵服務小微企業的金融機構發展。鼓勵專營小企業信貸的金融機構進一步加大對小企業的融資服務,與銀行形成互補。創新信貸技術,提升小企業信貸的服務能力和效率。加快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利用好小微企業的信用數據。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