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鑒于此,我們只能在充分考慮以下原則問題的基礎上有節制地運用這一工具:
第一,確定最終目標。就釣魚島爭端而言,我們要考慮的是,我們現在若拿日本開刀,要實現什么目的?事情做到哪一步截止?
第二,防止制裁推動對華現實、潛在的敵對國家抱團結盟遏制我國,特別是要防止斗爭和制裁成為霸權國家直接干預和組織反華統一戰線的契機。就釣魚島爭端而言,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確保拿日本開刀后起到威懾作用,又不至于推動周邊國家投向美國懷抱?
第三,防止制裁和斗爭成為霸權國家直接軍事干涉的契機。就釣魚島爭端而言,我們要考慮的是如何確保美國不直接干預相關爭端?畢竟,世界第一、第二大國在沒有直接領土爭端的情況下貿然兵戎相見,不僅是對兩國本國不負責任,也是對世界不負責任。
第四,怎樣把握分寸,保證我們適度運用經濟手段震懾對手而又不至于對國際經貿秩序造成太大沖擊,保證中國經濟制裁對國際經貿秩序的一時擾動能夠換來時間長得多的穩定,保證別國對華經貿不確定性不至于升高,保證我們絕大多數貿易伙伴仍然愿意對華貿易?
第五,如何把握分寸,保證我們的經濟制裁對我國自身經濟運行干擾最小化?
具體到中日經貿中,日本對華出口以中間投入品和生產設備居多;而且,由于日本在全球先進制造業領域占據著關鍵中間投入品和生產設備主要供應者的關鍵地位,這種地位在汽車、電子等產業表現得尤為突出,我們從日本進口的大部分產品并不容易找到替代貨源,不少產品甚至目前完全沒有替代貨源。去年日本大地震之所以在全球電子市場引發重大震蕩,根源就在于此。
在這種情況下,抵制這部分進口日貨,必然讓我們自己的產業、自己的出口、自己的就業蒙受重創。只有在我國上述先進制造業發展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在這些領域抵制日貨才不會損害我們自己,反而助力我國先進制造業發展。
總體而言,中國制造業和出口的成就,相當一部分要歸功于深深嵌入了“日本核心元件—中國組成加工成品—全球市場銷售”這樣一條國際產業分工鏈條,其結果是中國大量進口日本高技術產品、上游中間產品和設備,以滿足國內市場和出口生產之需,形成了中國大陸對美歐貿易巨額順差,對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和一些原料、能源輸出國逆差的格局,其中日本、韓國、中國臺灣地區已經連續多年分別包攬中國大陸貨物貿易逆差來源前三名。
同時,在全球新一輪產業轉移和中國產業升級浪潮中,中國以良好人力資源、完整產業體系、優良基礎設施、較高政治和宏觀經濟穩定性而成為新興產業投資熱點,成為海外先進制造業轉移的優先選擇;倘若盲目抵制日本或其他國家貨物,完全有可能損害跨國產業鏈條正常運行,提高中國先進制造業生產經營不確定性,令先進制造業對中國的轉移卻步不前,進而傷害中國自己持續發展的潛力。
我們要積極探索運用經濟手段打擊敵對勢力,但不能選擇自傷;我們要認識到自己力量的增長,也要清醒地認識到自己力量的弱點,更不能把力量增長未來的前景當成當下的現實。
總的說來,在殘酷的國際競爭中,熾烈的愛國熱情與冷靜到冷酷地步的理智盤算缺一不可,旨在維護領土主權的斗爭尤其需要把握分寸,以免造成的結果與我們的期望適得其反。
中日兩國經濟社會基本面決定了兩國綜合國力發展趨勢更有利于中國,只要我們能保持國內政治穩定,時間就站在我們一邊。我們要力爭選擇對我們最有利的時機,而不能由于沖動落入別人的圈套,被迫選擇不利的時機。
同時,我們還需要關注,美國駐利比亞大使史蒂文斯慘死是否會引發美國調整對阿拉伯之春的政策,是否會導致美國重新評估其全球軍事外交布局、進而收縮在東亞的布局以集中力量對付中東等地極端主義勢力?如果出現這種情況,中日之爭肯定降溫,甚至可能出現戲劇性急剎車。
數據·日本經濟對中國的依賴
中國游客一個月貢獻3.5億人民幣
今年1月份,中國兩岸三地的訪日人數高達25.4萬人,占外國游客數量的43.7%。中國赴日游客平均每人消費16萬日元(約合1.4萬元人民幣),位居日本“重要旅游推廣國家”之首。據估算,僅1月份,中國游客給日本旅游業貢獻3.56億元人民幣。
8月份日系車銷量劇降
8月份,日本車在全球銷量下降了2%。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稱,“日本汽車8月在中國市場銷售情況不佳,與釣魚島問題有關。”其中,豐田汽車和三菱汽車等4家公司和去年同期相比,銷量出現下滑。而截至6月連續5個月保持兩位數高增長的日產汽車僅增長了0.6%。(據公開信息整理)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