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人口在未來10年也面臨城鄉分布與年齡分布的雙重結構性變化。城鄉分布上,勞動力城鄉轉移速度將相對放緩,意味著和城市消費緊密聯系的支出(如居住)的增速放緩。年齡分布上,主要變化是最后一波的20-29歲人口高峰和老齡化加速。20多歲人群的消費(如文教娛樂,婚戀服務)和老年人的消費(醫療保健、喪葬等)將比較突出。
從行業來看,目前我國居民商品消費占比約65%,服務消費占比約35%,服務業占比顯著低于同等發展階段時期的韓國(58%)和美國(66%)。未來10年,受消費者收入上升與人口結構變化的雙重推動,服務業消費在總消費中的比重會顯著上升。
根據國際經驗,一般來說,人均GDP在1000美元以內,人們主要關心的是基本物質需求的滿足。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之間,人們消費需求進入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并重的時期。人均GDP超過3000美元,物質需求增長逐步趨緩,精神文化需求的增長加快。人均5000-10000美元時,精神需求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因此,未來文教娛樂、金融保險服務消費占比會顯著上升。未來我國居民的文教、旅游、娛樂、金融、保險等服務消費占比會大幅上升。一方面是收入效應,居民在滿足衣食住行的必需消費后邁向更高的消費層次。另一方面與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有關,例如最后一次的20-29 歲人口高峰刺激文教娛樂和婚慶消費。
醫療保健消費占比上升。目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程度低于其他主要發達國家的水平,但是居民醫療支出比重卻顯著高于同等老齡化水平的國家。可能是結構性的原因,即“以私補公”:政府的醫療投入比其他國家少,社會保障體系還有待完善,因此需要居民的醫療支出偏高來彌補公共投入的不足。未來社會保障體系的完善會削弱這種彌補,導致居民醫療保健消費占比下降,但老齡化的趨勢將使得醫療保健消費占比上升。
商品消費:附加值增加與地區差異。與服務類消費占比上升相對應的,是商品消費占比下降。但是有兩個因素導致商品消費的比重下降并不會非常顯著:耐用品更新換代,非耐用品附加值增加,對商品消費有一定的支撐。在消費長周期的上半場,許多商品消費“低價放量”。到了消費長周期的下半場,隨著部分商品擁有量漸趨飽和,而收入增長也支撐消費升級,消費上體現出從量變到價變(代表附加值)的轉換。比較典型的例子是耐用品的更新換代和非耐用品的附加值添加。
地區差異造成農村和中西部省份的商品消費增速較快,對總體商品消費有一定支撐。與其他東亞經濟體(如韓、中國臺灣地區)不同的是,中國大陸存在較大的城鄉與地區差異,造成部分商品雖然整體消費占比在下降,但在農村和中西部地區的消費占比有可能反而上升,從而緩解了商品消費占比的下降幅度。例如在全國食品消費占比下降的同時,農村乳品消費占比可能顯著上升;全國服裝消費占比下降的同時,農村服裝消費占比上升;全國家電消費接近天花板的同時,農村的家電消費還在高速增長;同時,汽車銷售在中西部的三四線城市還會快速增加。這些都是支撐總體商品消費的利好因素。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