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格局體現了產業內遷和中西部地區起飛的大趨勢。但專家對這一趨勢的可持續性看法不一。
貴州省社科院城市經濟研究所所長胡曉登教授說,現在中西部仍處于工業化階段,經濟增長方式都比較粗放,西部地區外貿和內需消費對經濟的拉動作用很低,整個西部處于相對貧困水平,只能依靠投資拉動,然后帶動相關消費需求。而投資的一大關鍵在于基礎設施、公共產品的投資,西部最大的制約仍然是交通問題。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部長余斌認為,過去很多年中國制造業投資增長能夠保持在30%以上的高水平,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東部地區的大量制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由此帶來中西部地區制造業投資的增長,二是面對低端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升,東部制造業有機械設備的改造增長。
但他同時指出,由于制造業領域嚴重的產能過剩引起過度競爭,制造業利潤大幅滑坡,從去年9月份以來,制造業投資的增長出現明顯的下降趨勢。
胡曉登也認為,在交通基礎設施改善后,西部不能一味地靠投資拉動,而必須形成一個完整的上中下游產業鏈,否則發展后勁肯定會成為問題。
東部靠投資補出口
一些財政寬裕的東部省份也希望維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穩健支撐。
除廣東設定為15%外,江蘇、山東、天津設定的目標分別為18%、17%和13%。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系主任林江教授說,沿海地區過去主要是靠出口拉動,現在出口受阻,而內需的擴大幅度又十分有限。因此,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還是投資來得最為直接有效。以廣東為例,如果固定資產投資能夠跟廣東的轉型升級和擴大內需相結合,那么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會更大。
這其中,基建投資是固定資產投資的大頭。去年11月,廣東印發《廣東省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發展“十二五”規劃》,其中擬定“十二五”時期全省安排
交通運輸重點建設項目189項,總投資約19838億元,其中“十二五”時期計劃完成投資約10671億元。
但廣東省社科院珠江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成建三認為,現在在發達地區再搞大規模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它的投資邊際效用會遞減,對經濟的帶動作用也會減弱。
余斌則表示,要警惕投資中的重復建設,引起產能過剩等問題,投資項目應該被嚴格評估。
多名專家亦指出,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就業和整個產業結構的轉型作用不大。無論是沿海還是中西部,上一波投資帶來的后遺癥至今仍未完全消化,地方高負債的風險仍未排除,而新一輪的地方投資沖動下,地方融資平臺債務很可能進一步高速膨脹,在地方政府對土地出讓金的依賴度越來越嚴重的情況下,樓市調控失效的風險也逐漸加大,企業和社會的生存成本也有不斷抬高的風險。
廣東今后3年投資將達7.7萬億:發展要靠投資拉動
昨日上午,廣東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徐少華在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專題座談會上,圍繞“如何發揮固定資產投資的關鍵作用”,與政協委員進行了交流。他表示,投資關乎經濟發展后勁,今后3年全省投資將保持穩定增長態勢,達到7.7萬億元。省政府將吸納政協委員的意見建議,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進一步理順和優化投資環境。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