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983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嘉興撤地建市,掀開了發展歷史上的新篇章。光陰似箭,2013年,嘉興站到了而立的節點上。回望30年,嘉興經濟實力的顯著提升,城市規模的快速拓展,社會民生的不斷改善,有目共睹。與時俱進,敢為人先,勇立潮頭,在而立之年,骨子里滲透著這一精神的嘉興人又開始了一次新的征程。這一次,嘉興將用“二次創業”直面發展中的難題,讓發展更有質量,更惠及民生。“二次創業”有說不完的故事,本報也將從今日起開設欄目,記錄嘉興“二次創業”中的那些激情與夢想,思考與探索。
1984年,陳阿金成了嘉興第一個“吃螃蟹”、率先辦起私企的“小老板”。
抱著“為了能有飯吃,盼望早日富起來”念頭的陳阿金在創業幾年后,成了百萬富翁。
而過去的30年間,在嘉禾大地上,無數的陳阿金們依靠努力和智慧實現著自己的財富夢想。
30年來,嘉興的創業者敢為人先,一次又一次沖破思想的樊籬,一次又一次勇闖改革的“雷區”;30年來,我市民營經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在全市經濟總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二”,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然而,隨著后危機時代的到來,嘉興的民營經濟開始遭遇土地、資源、用工、融資等一系列要素瓶頸,走過黃金30年后,粗放的發展方式漸入窮途,下一個30年,嘉興經濟何去何從?
面對后危機時代的諸多挑戰,眾多嘉興民營企業喊出了“二次創業”的口號。而政府部門也在與企業共同查找問題,共商應對之策的同時,積極尋求自身轉變,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更好的創業環境。
民營經濟三分天下有其二
回溯嘉興民營經濟的發展,1984年是一個有意義的年份。
這一年的5月13日,陳阿金與工商所簽訂了《家庭合資聯辦儀表五金廠協議書》,申領了嘉興市第一張民營企業執照。由于當時不允許個人辦私企,所以協議書的落款是陳阿金和他的3個子女。
以17000元在洪合鎮良三村開辦了一家儀表五金廠,招了8個人,在40多平方米的小作坊里生產和生活,這就是陳阿金創業的最初。而后,生意越做越好,但陳阿金心里始終有隱隱的擔心,那就是怕被扣上資本家的帽子,害了子孫后代。
當時的陳阿金一定不會想到,在此后的近30年間,開工廠、辦企業,創業致富蔚然成風,企業家也成了廣受社會尊重的一個群體。的確,在過去的30年間,嘉興民營經濟由小到大、從弱到強,已經成為撐起嘉興工業化、城市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的“脊梁”。
一組來自統計部門的數據,是極好的佐證。根據初步核算,2012年我市民營經濟總量達1804.92億元,占全市經濟總量的62.6%;2005至2012年,全市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11.9%,高于GDP年均增速0.1個百分點;按現價計算,2012年全市民營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3.7%,比2005年提高9.5個百分點,全市民營經濟的貢獻率接近四分之三。
支撐這些數據的是經過多年創業積累崛起的一批實力強、成長性好的民營企業。如我市的桐昆、新鳳鳴等企業都入圍了中國民企500強。此外,以民營經濟為支持,我市還形成了一批全國聞名的產業板塊。
如秀洲區毛衫年產2.5億件,占全國產量的20%以上;桐鄉化纖具備150萬噸聚合和200萬噸滌綸長絲年生產加工能力,居世界滌綸長絲企業產能和產量之首;海寧家紡產品市場占有率穩定在35%以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