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烏民間資金最感興趣的投資項目便是店鋪炒作,而非房地產領域。而當地政府也隨之營造了一個資金從場外到場內的“孵化鏈條”。
浙江義烏國際貿易特區小商品城鋪位租金的“畸高”,令處于金字塔尖端部位的“大房東”開始警覺。中秋來臨之前,大房東中國義烏小商品集團股份公司(下稱“商城集團”)忍不住借中秋節問候函“勸誡”經營戶或者鏈上租戶降低租金。
“近年來,義烏市場的繁榮,使得商位價值不斷凸顯,少數人滿足于做房東、收租金,失去了當初創業的義無反顧,舍棄了祖輩引以為豪的‘雞毛換糖’精神。”9月12日,義烏小商品城商戶金女士電話里向記者讀完了這封信后,她說,“三年時間,我們商鋪的經營權漲了起碼三倍以上。”
這一函件,引得轄區內多方追究。實際上,這一環的迅速膨脹,除了當地豐裕的民間資本累積外,銀行信貸資金的流入一邊催化擴大經營生產,而無可避免地涌入炒作領域,也成了租金畸高的催化劑。
租金在飆漲:三年3倍
“唇亡則齒寒!”商城集團(股票名稱“小商品城”,SH.600415)以此來警示時下這種鋪位經營權畸高的格局,在中秋節和國慶節即將來臨時刻,給經營戶發放了一封信稱,“試問,當市場競爭力不再,您的‘攤主’還能當多久?”
這封信同時在商城集團的官網上予以公示。但在經營戶的眼里,商城集團是層級金字塔尖上最大的“房東”。
義烏民間資金最感興趣的投資項目便是店鋪炒作,而非房地產領域。而當地政府也隨之營造了一個資金從場外到場內的“孵化鏈條”。
數十年來,義烏一直堅持“興商建市”的經濟發展模式,即使是2008年金融危機前后,義烏出現了大批企業倒閉,但經貿依然是當地政府眼中的區域經濟“命脈”。這更讓當地資本看到了商鋪的價值。這個被市場熱炒的商鋪,實際上只是商城集團出讓的商鋪經營權,面積從幾平方米到幾十平方米不等。
吳先生是義烏人,十幾年前就在義烏老篁園市場擁有攤位。
2002年,國際商貿城(福田市場)投入使用后,按照相關政策,他分到二期二樓半間攤位,每3年要向商城集團繳納7萬元的使用租金。這幾年租金微漲,每三年要交7.6萬元的租金。
因為自己忙著打理十字繡等其他產業,二期二樓主要經營五金行業,吳先生一開始就選擇把半間攤位轉租出去。
“剛開始每年大約4萬多元,現在漲到13萬元了。”吳先生的攤位位于市場內大通道邊,這里是很多租客必爭之地,只要合約到期,必然有人來求租,因為租的人多,不需要他提價,求租方主動將租價一級級提上去。
目前義烏的民間資金主力投向仍是小商品市場。商城集團的“炒鋪”一族早就存在,三年前,即啟動了這輪飆升。
“漲得厲害,暫時不投資了。”義烏市民丁亞玲(化名)三年前就發現,之前看中的7.2平米的入場“指標”費用居然從85萬飆升至130萬。所謂“指標”,其實就是鋪位經營權,其費用不包括租金及經營中產生的其他任何成本。
因為很多親屬在做小商品生意,她自然也對相關投資機會更為關心。除了篁園路小商品市場,丁還緊緊地盯著賓王路服裝市場鋪位。當時,這家市場確定要搬遷的消息傳開至今,5平米的鋪位,指標價格飆漲到200萬,而去年最高的也只要150萬。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