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鋪”資金擴容主流
作為全球最大小商品批發市場的義烏國際商貿城有7萬多戶經營戶。義烏銀行業在全國創造性地推出了商鋪使用權質押貸款,有效破解了經營戶的融資難題。
當地一名銀監系統官員透露數據顯示,區域內銀行紛紛開閘大致半年多時間,共累計發放商鋪使用權質押貸款45787筆,累計發放金額214.28億元。而大致這個時間節點,工商銀行義烏分行共發放1931筆商鋪使用權質押貸款,累計發放貸款金額8.8億元。
然而,并不代表這部分資金都一定流入到生產經營領域。也有不可預測的部分在炒鋪中流轉。
“經營權質押貸款的操作,往往銀行根據市場評估,價值會打折扣,從貸款到資金,鋪位價值會有折扣。”二級經營權擁有者金女士透露,“整個價值是向上的,我們會將余額部分繼續社會融資。”
在這種模式下,三年時間,金女士的一間商鋪經營權,擴大到三間。由于這些鋪位的價值都翻了三倍以上,她把一間飾品加工場出讓給親友,本人則成了炒鋪專業戶。
當然,銀行業金融機構對商鋪質押權的創新性信貸舉措,也推動了經營戶規模擴大。比如在義烏國際商貿城二期F區做鎖具生意的龍泉人陳玉娟,最近向浙商銀行義烏分行申請了兩筆該類貸款,總金額248萬元。有了這兩筆貸款,夫妻倆一起擴大經營規模,在國際商貿城增加租用了4間商鋪。除此前的鎖具外,還延伸到日用品和服裝領域。
產業利潤“黑洞”
不斷上漲的鋪位經營權,成了國際貿易特區內商戶占據成本最為龐大的一環。由此,一些經營戶開始退居背后,干脆以收租為業。也有的廠商,因為生產一環的利潤不繼,則以投資商鋪以租養廠。
作為在義烏市場經營了十幾年的許女士,在國際商貿城一期一樓也有一間攤位。雖然位置處在偏通道里,但攤位租金基本上是被租客炒上去的。
“攤位是我自己經營的,最早每5年交10萬元,2012年開始,每3年交10萬元,說實話,商城集團收的租金并不高,可一年下來我的利潤也不高。”許女士算了一筆賬,除了租金,每年稅收等費用都在5萬元以上,對于利潤只有3%-5%的玩具行業,要想掙很多錢有點困難,不過等著租攤位的人還是很多。
于是,許女士投入到“炒鋪”行列中。一期一樓轉租的租金20萬-50萬元,可只要有攤位貼出出租信息,不出一兩天,就會被租出去。
義烏市場的資本容量,并非僅僅來自銀行。這里實際上已成一個境內外資本的吸附地。而2010年集聚形成一波高峰。記者從義烏市工商局獲悉,2010年義烏市共成立21家外商投資合伙企業,戶均出資額30萬元。目前,浙江省九成的外商投資合伙企業在義烏。
國際貿易特區設立之后,各種優惠政策的推送下,呈現出逆勢飆升的特別區域。
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6月義烏市進出口總額為96億美元,同比增長375.8%。累計出口額為94.3億美元,同比增長408.2%。
“我們也不清楚,前段時間看電視新聞上播放,今年義烏出口額漲了近4倍,而我們圈子里一點沒覺得。”義烏小商品市場供應鏈終端環節的潘老板對此納悶,“我們的利潤還是越來越低,不知道去哪了。”
實際上,記者調查得知,潘老板這一環屬于飾品領域的最終端環節,“除了物流與其它人力成本外,鋪位往往占據到四成以上。”
想認識全國各地的創業者、創業專家,快來加入“中國創業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