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人血統抓商機獨具一格
“培養一個貴族要三代人,培養一個商人也需要漫長的時間。”在浙江人的傳統祖訓中,有一條是“不讀書則學藝”,以前很多人從小就開始拜師學藝,跟老板學經商之道。自古善經商的浙江人,其子孫后代也世襲了商人血統和雄心。即使當初只是一個打工仔,時機成熟之后,“哪怕是擺個地攤也要做老板”。
長時間的歷練成就了浙商敏銳的商業嗅覺,他們抓商機的眼力,是其他商人望塵莫及的。
年前,浦峰紡織印染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張桂堂成功完成了舊廠搬遷與擴容計劃。他自稱為“老荷花池”,1982年就來成都打天下,看準當時的電子表和計算器匱乏,他專門跑到福建石獅和溫州批貨,貨到成都,人還沒有下站,上萬元的貨就被搶光了。1985年荷花池開市之后,他成為第一批入駐的商家,因為市場對服裝的需求,他跑遍了廣州、上海、江蘇、浙江義烏,把當時沿海的時裝精品都運來,結果大受歡迎,生意最好的一天可以賣幾萬件衣服。積累了四五年的資本,他有了幾千萬的資金。
他對于商機的判斷依賴于市場的需求。1999年之后,成都的服裝廠越開越多了,但是與之配套的印染廠卻很少。“若在成都開紡織印染廠,肯定有很好的市場前景。”
于是,他花了兩年時間在浙江和成都兩地來回考察。最后,他在浙江物色好機器設備提供商,并在浙江招來生產技術管理人員。2000年該廠投入生產以來,訂單就沒有斷過。不到7年時間,廠的規模就擴大了3倍。
草根精神螞蟻搬家能吃苦
成功的背后,人們把它歸功于遺傳的“精明”,但是王曉強卻認為自己的成功,更多取決于浙江人的“草根”精神。
王曉強所創立的成都銀冠貿易發展有限公司,現在已經是荷花池最大的皮具箱包公司,而在他之前,成都市場上還沒有人做皮具批發。“但我付出的辛勞是后來者無法想象的。”
王曉強18歲的時候就隨叔叔來川闖蕩,貨源從浙江批發過來。當時他們乘坐從上海到成都的列車行車時間要三天四夜,但是,他們卻不敢合眼。
他把自己戲謔為“高級搬運工”,把貨物從沿海搬到四川,從中賺3-4個點的差價。東西賣完了,又像螞蟻搬家一樣到浙江拿貨。
經濟學家們用“草根”經濟來形容浙江民營經濟———生命力像野草一樣頑強,這與他們在創業過程中特別能吃苦有關。久益集團總裁張靜濤的奮斗歷程,就是“草根”的最佳注腳。1998年這個寧波人在成都創業之初,拿著浙江產的檔案用具,騎著自行車在成都穿街走巷上門推銷。在酷暑下,他累得暈倒在地上。如今,他已經擁有一個加工廠,整個西南地區銀行、保險以及政府部門檔案用具的采購市場幾乎被他壟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