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案例看創業者如何跌倒再來
“第二次創業”的最大意義,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隱含著對已過去的“第一次創業”的反思修正。在寧波,陳銀兒和他的金美亞集團幾乎婦孺皆知。 1981年,時任生產隊長的陳銀兒毛遂自薦成為寧波邱二村五金廠的廠長,他用五年的時間讓一個當地著名的窮村產值超過5億元,甚至還將公司開到了國外。當時,北方的禹作敏也正帶著他的冷軋帶鋼廠剛剛起步。兩個村莊后來被并稱為“北有大邱莊,南有邱二村”。 和那個時代的其他標志性人物一樣,陳銀兒在一度輝煌之后也沒逃過劫難。1990年代,作為中國第一代企業家的禹作敏、年廣久、步鑫生等 人相繼沒落,陳銀兒也于1997年在將村辦企業進行私有化改制時,意外入獄。 兩年后,陳銀兒提前獲釋。這時的他選擇了重新創業,并且用五年時間,再次讓自己回到了成功企業家的行列。 一個曾經的失敗者,如何再次取得成功?人常言:忘記歷史,就是犯罪。然而,歷史又總是驚人地重復。“第二次創業”的最大意義,不在于其本身,而在于隱含著對已過去的“第一次創業”的反思修正,在于對各種創業模式的理性評估,對于曾經管理體系的改進和完善。
面對一個新世界
陳銀兒曾經領導著一個巨大的村辦企業——引發集團,下屬42家企業,年銷售額達12億元,擁有上千畝土地。1994年年底,作為寧波鄉鎮企業改制的試點,在政府的安排下,引發集團開始改制。
但是正因為此次改制,陳銀兒被檢察機關提起公訴,以挪用公款和行賄罪雙罪并罰,1997年被判有期徒刑六年。1990年代的產權改革成為中國第一代企業家的分水嶺,曾有人這樣評價這次改革:“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要么死去,要么免費。”
陳銀兒在1999年恢復自由后,閉門三月,只是為了思考一個問題——該做什么?而此時,他身無分文,“連吃飯都成問題”。 他面對的是個嶄新的世界。當年,他所領導的村辦五金廠的成功仍然是在政府的翼護下實現的,這些翼護包括銀行貸款、對其他私人競爭對手的排斥等等。同時,村辦五金廠當時正逢中國家電消費浪潮的起步階段,獲得了為洗衣機廠家配套的機會。這些經驗在今天已經無法復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