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陳銀兒這樣的第一代企業家,文化程度以小學為主,大都是學大寨時的支書、隊長以及農村能人,在完成了從土地拓荒到市場拓荒的轉變之后,漸漸湮沒無聞。1992年之后,私人企業漸漸成為市場主體之一,在家電等行業中涌現出一批新企業家;1990年代末,互聯網開始出現。中國的企業家群體在幾年間完成了代際更替。
這時的陳銀兒惟一留存下來的是那點兒企業家精神和改變自身的勇氣,這使他區別于已消失的其他同時代的企業家。“年齡不是問題,過去的輝煌意味著我跟后來者相比有經驗,有更豐富的管理實踐經歷,再給我一個企業,我可以管理得更好。”
更審慎地決定下一步
2000年,陳銀兒用借來的5萬元錢,租了塊場地,創辦了一家園林公司。園林投資少,見效快,2000年正是寧波房地產炒得最熱的時候,作為房地產的配套,園林必然有著巨大的市場空間。
不過,即便費盡心血,第一年也只做了100萬的銷售收入。大的工程因為企業資質不夠不能參與招標,小的工程零、散、亂,根本就不賺錢。2001年,又辛苦了一年,銷售收入有了500多萬,但也還只是個小公司。
企業做得如此辛苦,不過陳銀兒始終未曾放棄。這期間,他親自上陣,40度的高溫下,帶著一幫工人挖著硬邦邦的土,然后抬樹種樹,澆水,搭帳篷,吃住都在工地上。如此一干就是一個多月,一位先前對陳銀兒還“保持距離”的官員最終被感動了,主動迎上來拉著他的手,說了一句話:“老陳,就沖著你這態度,今后,我們的工程都找你來做!”
2004年,陳領導的園林企業資產規模做到了3000萬元,并建立了1200畝的苗木基地。“我才恢復了一點信心,感覺自己還能成事。” 自此,他開始尋找新的平臺。在看到了各個城市市政建設的加速——幾乎每個城市都在努力抹去過去的痕跡,到處都是一派基建熱潮。于是,當一家經營不善的鋼管企業在2004年找上門來談收購的時候,他認為機遇來了。此后,他連續收購了當地兩家鋼管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