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樁離婚案引發的思考 上世紀90年代,德國的一位億萬富翁和他妻子到法院辦離婚。由于公司無法分割,夫妻雙方又都不愿意和對方共同持有股份,最后,法庭判決男方支付女方5500萬馬克現金,公司歸屬男方。男方為籌措這筆現金,抵押了一切可以抵押的資產,求助了一切可以借貸的親友,最后導致企業走到破產的邊緣。這個案件在德國以至歐洲掀起軒然大波,全社會議論紛紛。 該案平分夫妻共同財產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男性們覺得男方承擔了比女性更多的社會奉獻和壓力,對婚姻和家庭做出了遠遠大于女性的貢獻,而僅僅分得了成果的一半。由此,越來越多的男人不愿登記結婚,同居就成了普遍現象。男性所承擔的社會責任變得越來越少,女性來自婚姻的保障也就同樣越來越少。而這樁離婚財產分割案則使多數女性認為:它回饋給社會的是登記結婚驟減,女人生育熱情大跌,出生率自然也就急速下降。因此,這一判決最大的輸家將是全社會的女性。 就在此時,“必勝客”抓住了商機,請這對分飛勞燕做了一則廣告:男女分坐餐桌兩邊,服務生端來一只比薩餅放在正中間,舉起刀,量直了把比薩餅平均分成兩半。女的很快吃完屬于她的那一半,對男的說:“再給我一點吧。” 男的立刻用手護住自己的比薩:“你那一半已經拿走了。” 不管社會如何看待這樁離婚判決是否公平,恐怕最后只剩一個贏家,那就是必勝客了。有人指責必勝客,為賺錢在已經流血的社會婚姻狀態上,又深切了一刀。 而我們從本案則是否可以看出:公平,一個古老而簡單的話題,經常使全社會為它尷尬。
公平是效率的基礎 到底什么是公平?我個人認為:公平是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是一種感覺,而且不是單純對物質的感受;公平只能是多數人意志的體現,是相對的;公平只可能在一定的范圍和區域內形成,同時,它也是有時效的;公平是對事先約定的認可,公平是最有成效的管理。 公平是一種人與人或組織間的比較,是一個組織為其成員,相對其他組織成員,能獲得更多的財富和精神的感受,尤其要讓其成員免于匱乏。 無論概念怎樣,人類從產生剩余價值的那一天開始,公平就擺在了人們面前。 那么我們可以說,公平是效率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的保障。 就是在這種思想的指引下,中國的改革開放破除了意識形態里的封建性,允許當時違憲、違法、違黨章的安徽鳳陽縣小崗村分田到戶,允許當時在深圳大規模超過“馬克思主義理論”中關于雇員超過八個就是資本主義的定義范疇辦企業。鄧小平用公平的精神使中國開始走出匱乏、走向現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