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讀書高”阻礙中國青年創業
——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首席執行官杜紹基比較中美青年創業之不同
你會在事業的巔峰時期突然選擇放棄,然后投入不為人知的公益事業嗎?一般人做不到,但是杜紹基做到了。
1982年,25歲的杜 紹基從香港到美國去開創自己的事業。20年后,他毅然放棄了自己日進斗金的進出口生意,來到中國大陸創辦了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BCF),致力于對弱勢群體進行創業教育。在他看來,一個人事業有成與更多人事業有成相比,后者的意義更重大。
一轉眼,杜紹基領導下的基金會在中國進行創業教育已經6年了。他對國內的創業環境有哪些感觸?中美兩國的年輕人創業各有什么特征?為了解這些問題,本報專訪了杜紹基,希望他的回答能給國內的年輕人帶來一些幫助和啟發。
中國青年報:以你對美國創業環境的了解,中國的創業環境和美國有什么不同?
杜紹基:相同點是美國政府和中國政府都鼓勵青年創業;不同的是美國有創業的土壤,而中國的文化不太支持創業。
我感覺,美國青年的創業積極性遠高于中國青年。美國的父母很鼓勵孩子創業,從小培養他們自己動手創造條件和解決問題的意識。比如,孩子想買一個足球,美國家長會鼓勵孩子自己想辦法賺錢。在美國,我經?吹10歲左右的孩子自己做檸檬水,擺在自家門前賣,也許他們做得并不好喝,但是我會去買。中國的孩子想買什么東西,父母可能會直接掏錢給他們買下來。
另外,中國父母對成功的途徑理解得比較狹隘,他們覺得,只有讀書才是唯一的出路。中國實行了20年的計劃生育政策,讓很多家庭只有一個孩子,父母cye.com.cn對孩子“走正道”的教育非常嚴格。多數家長不希望孩子去冒創業的風險,他們為孩子規劃的成長路徑大致相同:好好讀書,拿學位,然后找一份穩定的工作。
我們曾經去一些貧困地區做創業培訓,很多當地官員和中小學老師都認為:“小孩子創什么業!小孩子就應該讀書!薄拔ㄓ凶x書高”的觀念在中國深入人心。直到現在,創業群體中還有很多沒怎么讀過書的人,他們多是“被迫”創業。
中國青年報:據統計,中國大學生創業成功率只有2%~3%;南開大學的一份調查顯示,89%的大學生甚至對創業產生恐懼,主要原因是“失敗率高”。美國青年的創業成功率比中國青年高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