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紹基:美國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也是這樣的比例,其實大家都不容易。美國人創業積極性高,我覺得很重要的是,他們在如何看待失敗這一點上和中國人不一樣,他們覺得失敗很正常,并且經常用“失敗是成功之母”來鼓勵自己。中國人面子觀念很強,大家認為失敗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所以首先攔住你的就是你的家人,他們擔心你會失敗,會沒面子,同時也讓他們丟臉。
中國青年報:本報調查中,有21.4%的青年表示“社保體系不完善”是阻礙他們創業的主要因素。你覺得,中國青年創業失敗后要付出的成本是不是比美國人多?
杜紹基:以我對美國創業環境的了解,大家創業失敗付出的成本是差不多的,比如在失業保險上,美國并沒有太大的優勢——一個美國青年失業后,他可以拿到的錢如果按照消費水平折算,和中國差不多。如果他之前沒有交納失業保險,他也得不到一分錢。唯一的不同就是,中國青年失業會受到更多的“文化譴責”。
中國青年報:北京光華慈善基金會鼓勵小本創業,服務對象包括貧困家庭子女、勞改勞教人員、復員軍人等群體,而國家主要支持高新科技企業創業。你認為這兩種側重各有什么好處?
杜紹基:創業不分高低貴賤,小本生意和辦高新企業都是創業,這些創業都解決了很多人的就業和生存,都創造了價值,所以都應該支持。國家也關注了很多弱勢群體,比如也有對下崗職工的再就業培訓,只是效果不太理想,培訓中理論太多,實踐較少。我們的培訓和國家的措施可以起到互相補充的作用。
中國青年報:您在投身公益事業之前是一名事業有成的企業家。為什么您不繼續把自己的生意做大,而要來中國做這樣一個沒有人知道的工作?
杜紹基:2000年,我把自己20年打拼的生意全部結束了,開始反思人生——假設人可以活80歲,那我的人生剛剛過去一半,我是否該做點其他的事情?思考cye.com.cn了兩年后,我決定做創業教育。我覺得,人這一輩子不能太自私,要為社會做點貢獻才算沒白活。于是,我去紐約考取了美國國家創業指導基金會的培訓教師資格,之后來到中國大陸,開始自己的新生活。
2002年我剛來到北京,就有人告訴我,創業培訓不容易從在校的青少年切入,于是我們從酒店前臺、保安、按摩妹和勞教人員等群體入手。一開始就很順利,原計劃36人的班,有500多人報名。
中國青年報:你們的使命是“幫助人在尊嚴中發展,激發人在發展中奉獻”。為什么發展需要“尊嚴”?要激發人“奉獻”什么?
杜紹基:我們經常會對貧困家庭子女、勞改人員等弱勢群體進行培訓,他們通常缺乏自信。所以,我希望在授課過程中,教師和學員是平等的,教師不要“高高在上”,甚至“憐憫之心”都不要有,要完全平等,這樣才能讓學員有尊嚴。我不希望慈善基金會就是給錢的機構,我們應該“授人以漁”。
我們還希望,學員在改善自己的生活之后,可以去幫助別人,就像“活水”,不斷地流向四面八方,這樣中國就有希望了。(實習生 肖舒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