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房”商機的發現——地價與房價的隱性關聯事實上,商人無利不起早。個體溫州人的經驗證明:投資房地產業,大有賺頭。
據周介紹,其真正開始介入房地產投資始于1994年。當時,其1988年購買的溫州水心住宅區的每平方米僅500元的住房,飆升到每平方米3000元,他馬上出手,凈賺了25萬元。
其時,水心住宅區作為溫州的第一批商品房推向市場,正值人民路大規模改造,開明的地方政府堅決試行有償出讓國有土地使用權,以籌集改造資金。周的一個朋友有幸參與了這一過程,并在一次閑聊中,與周談起其對“人多地少”的溫州的土地價格將飛漲的堅定信心。
“我當時很敏感,認為隨著土地供應量的減少,城市改造的成本將成倍遞增,房價沒有不漲的理由!敝苡钫髂抗饩季,“所以,水心開售時,我傾全力買了近百平方米!
事實的發展完全符合了周的判斷。在1990年推出的上陡門小區和1993年開發的下呂浦小區一二期工程中,房價上漲到800~1000元每平方米,相應拉動了水心小區的房價達3000元每平方米。
初嘗甜頭后,周宇征“一發不可收拾”。其利用溫州人做生意“抱團”的特性,先后鼓動周氏家庭及各類親戚朋友幾十人,在溫州、杭州、上海等地購房。“老一代溫州人就不守鄉戀土,我們的下一代更不會死守溫州,他們要走向世界,上海就成了我們購房的首! 2001年,隨著cye.com.cn溫州人購房漸成氣候,各地房地產開發商紛紛來溫州推介樓盤,從而帶動了溫州房地產中介市場的發展。周宇征也在這時加入了某中介公司,而當上海國際華城項目委托該公司推介時,周近水樓臺,不失時機地以7700元每平方米的價格“吃”進一套住宅,如今,這套住房的每平方米單價上漲至16000元。
談及“百發百中”的原因,周認為應歸功于溫州人的投資理念。他認為,尋溫州人“炒房”之源,要從溫州人對土地的感情說起。溫州700多萬人口擠在浙江東南一隅,境內山地丘陵遍布,人均耕地不足0.3畝,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1/3,是中國土地最稀缺的城市之一。2004年,溫州可供工業用地不足需求量的20%。
事實上,在市場經濟先行的浙江,作為稀缺資源,土地的市場化程度明顯高于其他省份。而直接影響房地產價格的“建設用地招、拍、掛制度”,也早于上世紀90年代開始實施。難怪去年,旨在結束“建設用地協議轉讓”的所謂“8·31大限”,對于以溫州、杭州等浙江城市來說,影響程度極其有限。
“就在土地市場化的過程中,我們從地價上漲幅度低于相對應的房價上漲幅度的簡單事實中,發現了后來被稱為‘炒房’的商機!被仡欁约航甑摹俺捶俊鄙臅r,周宇征做出總結式的概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