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模式尚在摸索
據中影集團營銷策劃分公司負責人樊江華介紹,多年前中影就成立了專門的部門研發統籌電影后產品,《哈利波特5》上映時曾做過一次較為系統的嘗試,然而由cye.com.cn于內地電影市場監管機制尚存在缺陷,導致盜版產品較多;同時由于內地觀眾接觸商業片較晚,衍生產品市場尚未成熟,所以,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內地電影后產品的銷售僅限于DVD和電視播放權。
高建民則認為,物流是考驗電影后產品運營商的關鍵。一般而言,電影上映第一周內電影后產品的銷售量為總量的50%,第二周降為20%,第三周則僅為5%。電影后產品特殊的時效性要求運營商必須在第一周內保證產品按質按量的供應。
“中國人的品牌意識正越來越強,3~5年后的主流消費群將是非品牌不買的一代,電影后產品實際上賣的就是品牌。”因此,業內人士指出,開發電影后產品有兩個先決條件:一是有足夠的資金,二是有足夠的耐心,用這二者共同培育市場。
據知情者透露,專注于做電影后產品的影漫堂此次花了60萬元購買《長江七號》衍生產品版權,加之影院布點、宣傳及制作共投入資金2億元左右。“對于我們而言,以7仔的受歡迎程度和銷售量來看,我們已經贏了。”楊慶豪表示,自2008年后的兩年內影漫堂將在600~800個國內影院開設專賣店,并已購得2008年全年80%的有“終極影響力的電影”的后產品版權。
在不斷壯大正版力量的過程中打擊盜版,通過中低價格銷售正版產品的方式培育市場,這或許是中國電影后產品營銷的特殊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