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冠博帶,長襟寬袖,羽扇綸巾……漢服這個華夏民族的古老服飾,在大國崛起的新時代里開始了偉大的復興。愈演愈烈的漢服熱潮,越來越被國人認可和欣賞的漢服,也孕育著無限的商機。
文/本刊記者 路艷輝
揭開塵封的美麗
漢服是一個古老的新生事物,說其古老,是因為它幾乎貫穿了中華古文明的歷史長河;其新則在于“復興漢服”的熱潮還是最近兩年的事。
當上海的情侶們開始在海南著漢服舉行“中國式結婚”,當武漢的大學生們著漢服舉行成人禮,當西安白領男女穿漢服過上巳節的時候,當北京出現第一家“漢服”餐廳:吃飯的人全部身著各色漢服,盤腿坐于榻上,在古琴和誦經聲下就餐時。漢服熱已然席卷了華夏大地。
更有甚者,有漢服愛好者還上書教育部,建議啟用中國式學位服,并提供了以漢服為藍本設計出的學士服、碩士服和博士服樣式;一些民間網友則呼吁將漢服作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頒獎禮服。
漢服者何?何以如此奪眾人之愛?
復旦大學社會學系主任顧曉鳴認為,漢服并非漢朝人的服裝,而是漢族人的服裝。從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開始,華夏民族(漢代以后稱漢民族)的服飾開始形成圍合交領、人衣一體的獨特風貌,此后雖然每個朝代都有變革,但其精髓是不變的——飄逸靈動,端莊秀麗,有垂墜之感,顯華美氣質。滿族入關后,令漢人改服易發,漢服在外力的強制下,退出歷史舞臺。近現代以來,西風東漸,國人則是洋裝在身,漢服更是成為一種塵封的歷史記憶。
作為歷史回憶的漢服為何今日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走進很多人的生活呢?對此,國學研究專家姚國華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以及國際交流的日益頻繁,國人開始更加強調他們對于自身的文化認同。用美國知名學者亨廷頓的理論來說:有些國家走向現代化過程中,初期往往是以“西方化”促進現代化,后期則往往是用cye.com.cn已取得的現代化成就促進“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復興,其動力就是這些國家因國力強大而導致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增強,進而導致自身歷史文化傳統的回歸。他認為最典型、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日本,而中國則已經開始走向了本土文化復興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