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特指的“宅”,源自上世紀80年代日本出現的名詞“御宅族”,專指過分沉迷于動畫、漫畫、游戲(統稱 ACG,即Animation、Comic、Game的縮寫)的人,他們當中很多人每月拿著豐厚的薪水,對昂貴的動漫游戲周邊產品有強大的購買力,并有收藏癖好。純粹足不出戶,并不迷戀動漫的人只能稱為“尼特族”。
“廣州出現‘御宅族’……專家擔心他們成為隱蔽青年。”今年3月14日《南方都市報》上的相關報道引起眾多網民討論,很多人擔心年輕的宅男宅女們沉溺網絡,溝通能力退化。
和日本“御宅族”的某些特點對比(如依賴網絡、不想去上學或上班、極少出門、不喜歡接觸陌生人、收藏癖、獨身等),這些青年的行為方式確實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網癮、自閉、消極、啃老、不適應社會等問題,公眾的擔心不無道理。
也有人對此提出抗議,“御宅族”專指喜愛動漫或以之為業的一群人,不是隨便哪個呆在家里不出門的人都叫“御宅族”。盡管爭議不斷,還是有越來越多的人把“宅男宅女”和“不喜歡出門的人”畫上了等號。
網絡的普及成就了“宅”這種特殊的生活方式。記者通過詢問身邊的一些年輕人了解到,宅男宅女們很少甚至從不出現在酒吧、KTV、運動場、商業街等公共場所,大部分時間在家自娛自樂,他們的主要活動范圍離不開住宅小區,他們也并不忌諱被人叫做宅男宅女。
在我們身邊,到底有多少“宅”著的年輕人?他們的生活真像我們想象的那樣隱蔽?中國青年報社調中心與新浪網新聞中心合作的一項調查(4610人參與)顯示,56.9%的人認為自己身邊存在宅男宅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