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創業的:“色與戒”
cye.com.cn
時間:2008-5-6 14:16:24 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鄧超明 我來說兩句 |
|
 |
|
如果要追溯國內這一波創業浪潮,估計要回到2005年百度上市、博客網融資前后的那段日子。筆者當時也正行走在創業路上,認識了不少耕耘在社區、軟件開發、咨詢、聚會、生態農業等業務領域的創業者。而且那時候各類創業者聚會也正在各地興起。一場“創智贏家“的大賽雖然獎金只有100萬,但火熱程度并不遜于第一屆的”贏在中國“。 記得從那時起,充滿激情的80后、睿智而又擁有一定資源積累的70后、經驗老到實力雄厚的60后,開始卷入這場創業浪潮中,一方面享受創業盛宴“色”之誘惑,另一方面不得不品味征程中的酸甜苦辣,而逐漸地形成了投資、資源、關系過度依賴之“戒”。 而值得一提的是,這波創業熱潮的興起,起主導作用的推動力其實并不是國家或各地出臺的直接性、間接性鼓勵創業的政策,比如2005年時,北京地區還沒有針對大學生創業的系統性優惠政策;反而是風險投資與天使投資,尤其是國外逐漸形成洶涌的大量風投刮起了這一波“創業中國風”。即使到了2008年,政策的作用對于眾多白手起家的草根創業者而言,仍然不過是毛毛雨。 創業的“馬太效應”與“贏家通吃” 無論在哪個領域、行業,無論在哪個國家、地區,無論在哪個時代,無論是哪些人,只要存在競爭,資源稀缺與資源聚斂都是難逃的宿命,強者益強、贏家通吃的道理始終是巔撲不破的。創業這個行當亦如是,大多數創業者就如同《馬太福音》中那位國王的“第三名仆人”,少數能成為“第二個仆人”,極少數能躋身“第一個仆人”。 創業者在踏上創業之路前,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是創建一種新模式、新產品、新應用、新服務,無論是長期研究、開發出來的一種軟件、食品或工具等,還是針對原有行業的某種經營模式的變革、流程的優化、觀念的改變、新理論體系改造與重建等。用一個時髦的詞語來講,就是“藍海戰略”,這本書、這個詞、這種思想曾一度爆火,2007、2008年都算得上熱門關鍵詞,描述的也是市場細分與選擇、定位問題,一般而言,對創業者倒是非常切合,但容易從“藍”變“紅”,從“市場空白”變成“市場飽和”,然后還沒等創業者清醒過來、制定好應對政策,市場洗牌就已經開始了。分別舉一個互聯網與傳統行業的例子,比如博客,一度博客網、中國博客網等賺足了眼球,成了web2.0的“旗手”,但新浪、搜狐等大門戶挾烈烈之風進入博客市場后,專業的博客網站們日子變得不好過起來,用戶開始流失流量開始下跌,可資采用的贏利模式也多了幾家實力遠勝于己的模仿者參與競爭;而服飾領域的例子倒是一個值得創業者相對樂觀一點的例子,2007年中期以后PPG也是一個不亞于“華南虎”的熱門關鍵詞。斬斷襯衫銷售渠道與專賣店,全部采用呼叫中心與在線下單,面向全國進行直銷的模式,這對雅戈爾等傳統襯衫經營企業形成了直接性的挑戰,包括其他襯衫渠道商。以致于后來雅戈爾等也明確表示早已將電子商務納入重點戰略規劃之中。PPG進入這個本已存在強大競爭對手的行業里,走了“快品牌”路線,單從應對競爭對手的復制與打擊層面看,PPG的戰略是正確的。 擺在創業者面前的另一條路是踏著行業標桿的足跡,尋覓寡頭們剩下的殘羹剩渣,做同一類產品,但對客戶進行細分,在行業寡頭勢力們忽略了或者不屑于維護的客戶群體中找尋自己的“上帝”;要么就是傍上一家知名的品牌,或者大點的企業,成為這些實力較強企業的代理商、零售商,借勢而為。
這樣的創業者讓公司生存下去的可能性比第一種從一開始就走藍海路線的創業者要大一些,在生存時間方面,一般要長一些。但一般存在遠大夢想的創業者多傾向于創建自有品牌。
其實就是現存的眾多大企業,其中也有不少是從藍海中躍出的黑馬,在早期是成功地消除了“馬太效應”的消極力量,將“贏家通吃”的道理應用到了自己身上,聚斂了越來越多的資源與實力,不斷地鞏固自己的地位,從這些標桿企業的軌跡中,我們或許會發現不少可以借鑒的東西。 政策對中小創業者生往是毛毛毛雨 20多年前興起的那次創業大潮,或者說92年之后的那一波下海風,政策或者說政治扮扮演了發起者的角色,讓眾多壯志滿懷、渴望成功、膽識過人的弄潮兒投入其中,中流擊水,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財富神話,一樁又一樁的創業傳奇。這些神話與傳奇在今天仍有不少為人們津津樂道。那時候,創業者們步入的領域更多的是傳統制造業、工業、貿易、運輸等。 而二十年后的今天,21世紀初葉又一波創業大潮興起,從新經濟領域萌芽、出土、成長、開花、結果,然后開始向傳統工業、制造業、貿易、運輸等行業滲透。我們不難發現,這一波創業可以從十年前追溯,.com讓中國企業大踏步邁上了同世界資本市場融合之道。一直到2000年進入一個波谷調整,再到2005年時大面積回春。不僅是網絡經濟,即使如餐飲業、連鎖業、服飾業、生態農業等,都卷入了這一場“創業中國風”。但政策扮演的角色顯得非常的“低調”、非常的“含蓄”、非常的“沉穩”,即使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鼓勵創業,但比起二十多年前的動靜,還小了很多,大概主要也是因為在眾多中小型企業創業者及潛在創業者們的心目中,資本的力量既代表了市場化運作模式,同時帶來的改變更現實,交易規則更透明、更容易掌控。當然,對于眾多壟斷型、資源型行業中,情形又另當別論,某一種政策的變動往往成為這類行業的風向標與指南針。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