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創業的:“色與戒”
cye.com.cn
時間:2008-5-6 14:16:24 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鄧超明 我來說兩句 |
|
 |
|
在這樣一種背景下,諸如降低公司注冊資本、科技園區的優惠政策、設立投資基金、社會氛圍與輿論的引導與明確等政策舉措,顯得還是有些力道不足。 以科技園區而言,數年前這是個很熱門的東西,各地的開發區、創業園區、留學生創業園區、高新技術區、科技園區、創意產業園區等比雨后春筍都長得快、長得多。但現在反觀一下,各大一、二級城市中叫得響的科技園區并沒有幾家,真正能匯聚創業者的并沒有多少,房價的高企、交通的擁擠、生活成本與創業成本快速上升等問題,讓科技園區成了創業者望而卻步、心戚戚焉的“金土地”。大多數創業者都散落在城市各處,控制辦公成本是創業企業必修的一門功課,辦公地點自然包括其中。這樣一來,科技園區、創業園區的優惠政策,其實大多數創業企業難以享受到的,因為在公司較小時,這些優惠政策能產生的成本節約遠遠小于科技園區導致的辦公成本。 再以注冊資本與公司人數而言,從10萬降低到3萬,一人也可成立公司,出發點很好,不過其實質意義并不大,而且在工商注冊過程中也還沒有做“3萬即可注冊有限公司”的重點強調,10萬仍然是一個常識性的底線,不同領域的有限公司注冊資本仍然是分級別的,并且一般的公寓樓、住宅樓仍然不可以作為注冊地。如果說政策能夠起到明顯的推動作用,或許將某些業務范圍的有限公司注冊資本降低到“零”,允許住宅樓,甚至回遷樓都能注冊公司,是比較大的調整與改進。 因為如同咨詢業,現在存在一種“獨立顧問”的操作方式,單人接項目,提供顧問服務,根本不需用公司名義運營。
風投的威力與感召力 從2005年百度上市、博客網千萬融資后,中國創投界就一直熱鬧至今,先是搜索、博客、SNS、社區,緊接著是視頻、無線、教育、餐飲,然后連鎖、零售也受到了親睞。也正是由于這種資本力量的存在,這股“創業中國風”才越吹越猛,襲卷了職場,熱鬧了中小企業主,甚至在高校中也開始將創業與就業相提并論。 也正是由于風投或者說創投的活躍、投資基金接連增加、造富神話似乎又發生在身邊等因素使然,創業沙龍、投融資大會、天使投資大會、創投大會等各種會議、沙龍、俱樂部幾乎是周周都有、月月都開,從北京到上海,從成都到深圳,從廣州到武漢,投資人們也是從南飛到北,從東部轉戰至西部,據說一些熱門投資機構每月收到的商業計劃書達到近千份。 不僅如此,媒體發起的創業秀、創業訪談、創業專題、創業報道讓創業更有了些味道。比如2005年時的“創智贏家”,這個活動本身有點虎頭蛇尾,一屆之后,即現夭折,倒是陳曦借此熱成為80年代創業者的典型人物;央視主導的“贏在中國”將創業秀推到了前無古人的程度,發展到第三屆仍然是“捧”者如潮。而在這樣的活動中,風投與創業風云人物當仁不讓地扮演了評判者角色,決定著參賽選手的下一局。風投的威力,由此亦可見一斑。 創業,環境不是決定因素靠的還是自身 無論風投也好,抑或政策也罷;無論環境好壞,抑或是否利于創業,只要不是“白色恐怖”,或者存在某種全國性的政治運動,那么對于創業者而言,都是有成功機會的。只是機會的大小、成功的概率有所不同而已,最終的決定者仍然是創業者自身。比如我們拿現在的創業環境與二十年前的相比,人們會怎么看待這個問題呢。其實是各有千秋,各有優劣,對于真正的創業者而言,沒有什么不同。二十年前,民營經濟受到諸多約束,人們思想仍處于萌動期,不少產品供不應求,具備商業意識與頭腦、知識的人很少,付諸商業實踐的人更少,這種狀況下,如牟其中、南存輝等人物是創業者的經典表現,而且2000年左右百富榜上的人物多是那時候開始創業的,目前多個行業的前三強企業也是從那時候開始創業的。 到如今,政策環境變得寬松,民營經濟的約束已經大大放寬,人們的思想活躍,大多數產品都是供大于求,具備商業意識、頭腦與豐富知識、經驗的人可以說遍地都是,付諸商業實踐者也不在少數,但在各個行業里仍在不斷地崛起新銳,尤其是家電、地產、汽車與新經濟行業,比如黃光裕、陳天橋、王文京、鄧中翰、丁磊等。 所以,無論是在二十年前,還是十年前,抑或今天,只要整個社會處于一種活躍期,經濟處于快速增長期,那么,對于善于發現機會與創造機會的創業者而言,都不失為黃金期。尤其是當下這種經濟活動頻繁、思潮踴躍、政策寬松、創投活躍、用戶成熟的大環境中,如果還不是黃金期,那什么時候才是呢?
|
免責聲明:
凡本網具體標明“來源”的所有文字、圖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果您對本站文章版權的歸屬存有異議,請立即致電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們,我們將在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