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消費高檔化拋棄了誰
記者在社區調研時發現,與日益旺盛的社區文化消費不相適應的不僅有文化場所的部分缺位,更讓居民們不滿的是文化消費高檔化的趨勢,而大家的矛頭,又都對準了電影。目前在各大城市,電影院經營越來越傾向于高消費趨勢。
家住廣州市五羊新城社區的鐘玉明是忠實的電影迷。從20多年前大學時代的幾元一場一直到現在的動輒六七十元一場電影,她一個大片也沒落下。
“現在看電影有‘兩不便’:一個不便是身邊的電影院越來越少了,上個世紀90年代,我住的社區附近還有電影院,但因為觀眾稀少倒閉了,現在看一場電影得駕車跑到商業區去;另一個不便是電影票價走高的趨勢,雖然也看得起,可還是覺得貴了點。”
面對高價電影票,鐘女士將看電影的頻率控制在一兩個月一次。在她的熏陶下,兒子赫亮也迷上了看電影,而且每個月都要看上一場。赫亮喜歡跟同學乘地鐵去離家有好幾站的中華廣場影院看,因為那里在非繁忙時段會推出10元的特價專場。“只是往往要在周六周日起個大早,看場電影像趕集似的。”赫亮說。
然而,文化消費高檔化卻迎合了一些城市新貴的口味。“雖然票價比原來貴了點,但環境好、設施好、服務好,在獨立包廂里,品著清茶,靜靜地享受一頓精神大餐,值啊!”家住珠江新城一處高檔社區的秦晴小姐說。
有的電影迷則把看電影當作與家人團聚的一種方式。廣州市光大花園的馮健一家多年來已形成了一種生活習慣———凡遇大片上映,他們總是早早地買上電影票,一家人結伴前往。馮健說:“同樣的片子,要是不去電影院而在家里看,似乎就少了一點過程感,所以電影票雖然貴,但我們一家人還是愿意到電影院看電影。”
與鐘玉明一樣家住五羊新城社區的張強華先生則精打細算,因為高票價,他已好多年沒去過電影院了。“花很少的錢就可以買張碟坐在家中看大片,一家人同樣其樂融融。效果雖趕不上電影院,可成本低啊!”
對于打工一族和低收入群體來說,看一場電影就更是一件奢侈的事情了。從重慶到廣州打工的郭曉軍租住在廣州市車陂路附近的一處民宅,他告訴記者:“平時下了班,真是沒地方去,有時感到很無聊。看場電影吧,動不動就花60元,我一個月工資才1200多元,一場電影就占了我月收入的5%,太貴了,看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