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4個細節讀政府的“為”與“怎么為” 正當上海這座城市深入思考自身的創業文化之時,一個消息傳來:2008年6月24日,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深圳成為全國首個創建國家創新型城市試點。
深圳,這座領跑中國改革的城市,又一次獲得了戰略轉折的先機。幾年前還困惑于“特區不特”、為制造企業外遷煩惱的深圳,新的發展輪廓已經顯現:目前,深圳高新產業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54%,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增加值的66%,這兩個百分比均位居全國各城市首位。高新產業,已成為深圳名副其實的第一支柱產業。
深圳產業升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一大批新型的創業者———在深圳市政府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90%。深圳的自主創新還有另外4個著名的90%:90%以上研發機構設立在企業,90%以上研發人員集中在企業,90%以上研發資金來源于企業,90%以上發明專利出自于企業。
行走在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之路的深圳,其為推動創業所作的種種嘗試,也許能給我們一些啟發。如美國《時代》周刊在其題為《深圳的誕生與再度輝煌》的一文中寫道:“深圳今天面對的轉型問題,整個中國經濟也將遇到……深圳的轉型或許將再次給整個中國提供答案!庇浾咴谏钲谡{研一周尋找答案,所睹幾個細節印象深刻。
“一本書”,整合政策
營造良好的創業氛圍,政府該做什么?采訪之前,記者曾在網絡上瀏覽,試圖尋找深圳與眾不同的優惠政策。找來找去,并無太多“特色”:“海歸”辦高科技企業,可獲得啟動經費10-15萬元;投資集成電路制造項目,建設期可享受貸款貼息;創新型人才和海外留學人才可辦理居住證……與各地的政策似乎大同小異。
但一本政策書,卻令記者窺見了“深圳特色”。這本書厚達991頁,名為《深圳科技和信息化政策法規》,由深圳科技與信息局編,裝幀非常簡單,封底印著:工本費20元。書中主要內容分為科技政策法規和信息化政策法規兩部分,各有市委文件、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規范性文件四方面,共112項,還附有國家和廣東省的科技和信息化政策共38項。
一書在手,政策全知!對于大多數創業者來說,他們的一大苦楚就是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研究來自政府各個部門的政策,而在深圳,這一創業“成本”被盡可能降至最低———20元。透明的政策公布,平等的服務理念,深圳科技和信息局副局長陸健的介紹加深了記者的印象:如有新政策出臺,《深圳科技和信息化政策法規》還會定期更新。
《春天的故事———深圳創業史》作者徐明天認為,政府的理念與深圳的創業文化有關,從小漁村到大都市,深圳有著根深蒂固的草根創業傳統。“萬科的董事長王石,當年在深圳就是靠倒賣玉米賺了‘第一桶金’,深圳式的創業是,不管你來自哪里,出身什么,學歷如何,成不成功,都由市場說了算,政府不是決定力量。”
在創業政策上,深圳市政府順應了城市文化,選擇“把市場的歸于市場”,比如公務員退出各類研發基金的項目評審,引入會計師事務所、銀行等中介機構參與科技資源配置。“政府的功能是服務,營造一個公平的環境!标懡≌f。
這種服務意識下,政府各部門信息資源的封閉和分割被打破了。在這本書中,不僅能找到《深圳市科技貸款貼息計劃操作規程》這類科信局的“份內事”,也能找到深圳市中院的《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意見》、檢察院的《保護企業科技創新實施意見》、海關的《支持自主創新配套措施》、出入境檢疫局的《支持自主創新實施意見》……這歸功于2006年深圳市委市政府“一號文件”。這份題為《關于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建設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決定》的文件出臺后,深圳市19個部門分別從各自的角度制定了20個配套政策,即“1+20”政策。
仔細閱讀這些政策,不難發現其操作性都很強。陸健介紹,政策制定之初,大家就形成共識:不搞宣言口號,而是根據自身政策資源和資金資源在操作層面制定;政策的解釋權、執行權在部門;一經發布,保證馬上就可以得到兌現和落實。
“以后我們還將不斷增加配套政策,可能是1+22,1+23……”陸健介紹,國家創新型城市的政策體系將是“1+n”,隨著政策研究的不斷深化,“n”將不斷增加,形成一個“政策鏈”。
“一張圖”,引導產業
在深圳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張克科的辦公室,記者被一張“數字電視聯絡圖”吸引。圖上按產業鏈的分工,把深圳有關企業劃分為8大產業集群,每一產業群都標注了重點企業:如新型顯示器件集群,重點企業有華映顯示、富士康等;機頂盒,重點企業有同洲電子、創維數字技術、九洲信息技術等;接收機,重點企業有康佳、創維、TCL……
50多歲的張克科在深圳高新產業界工作多年,是堅定的“市場派”:“深圳對創業者最具吸引力的不是什么政策,而是完善的產業鏈,尤其是在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優勢消失后!
這種看法得到了創業者的認同。普聯技術有限公司是全國市場占有率第一的家用無線路由器生產廠家,總經理趙佳興的創業之路始于上海,最終卻把企業和家都安在了深圳!斑@里找一塊IC,兩個星期就夠了,但在別的地方可能要兩個月!壁w佳興說,高科技行業競爭激烈,拼的不外乎誰成本更低,推出新產品更快。
如經濟學家吳敬璉所言,產業鏈決非政府規劃出來的。深圳的產業鏈大多從“前店后工廠”發展并壯大,是市場配置的結果,不過市場也有弱點,主要表現為惡性競爭,打價格戰!皩Ξa業鏈進行梳理和分析,提供整體的宏觀戰略服務,這是政府的責任!睆埧丝普J為。
“數字電視聯絡圖”就這樣應運而生。2003年,這張圖上尚只有5個產業集群,作為全國3個數字電視實驗試點城市之一,深圳數字電視產業在5年內擁有了國內實力最強的研發力量和最強的產業集群。從這張圖上也可以看出,深圳數字電視目前還有多個瓶頸要突破,比如專用超大規模集成電路、關鍵的成像等關鍵器件還主要依靠進口,“這就為政府今后科技資源的配置提供了參考。”張克科說。
深圳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張恒春同樣意識到強化產業鏈的重要性!吧钲谀壳罢幵谵D變增長方式的重要關口,對政府而言,超前布局至關重要,”張恒春說,傳統科技園對企業的服務功能,主要體現在公共平臺上,比如,政府出錢做好“三通一平”、提供稅收優惠等,但現在,構建產業空間體系成為高新區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把資源集中在核心競爭力上,比如我們的創業引導資金,對節能環保、生物醫藥行業就有所傾斜。”
“要強調的是,政府引導的是產業,而不是企業!鄙钲诩呻娐坊馗敝魅沃苌髡f,每年產業調查,他總會發現一兩個以前沒聽說過、但該年度銷售額驚人的“大企業”,“市場變化很快,默默無聞的企業,可能一下子變成了行業翹楚。所以那些符合產業政策的企業只要能生存,政府就應該支持,而不應該從技術或管理層面判斷,誰有資格在深圳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