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沒有理由不選它
印度人不輕易說“NO”,其肢體語言也容易讓人迷惑不解。
對于海登·漢密爾頓(Hayden Hamilton)來說,如果他還據守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的公司總部,那么推動其創立的綠色打印技術公司(GreenPrint Technologies)持續增長所付出的代價將越來越高。因此,31歲的漢密爾頓已經轉向印度市場,以支撐公司發展。綠色打印技術公司銷售一種管理軟件,可以在打印之前就減少可能浪費的頁面,從而減少打印成本。現在,漢密爾頓的大部分軟件開發業務集中在印度,他預計今年的銷售額能達到600萬美元。
與IBM和微軟這些公司一樣,吸引漢密爾頓前去印度的原因是,那里能提供大量成本不高、技術熟練的員工。然而印度的員工薪酬也正在上升。在一次面試員工的過程中,漢密爾頓發現,“他的預期薪酬甚至比我在美國招聘同樣員工付出的代價還高。”
有人估計,這種新增加的財富,將導致一個與美國總人口數目相當的中產階級群體的誕生。“上流社會的市場消費非常迫切。”《印度星球:成長最快的民主主義如何改造美國和世界》(Planet India:How the Fastest Growing Democracy Is Transforming America and the World)一書的作者梅拉·卡姆達(Mira Kamdar)說,他指出,即使印度11億人口中的一小部分進行消費,也將是一個巨大的市場。
雖然印度市場處于高增長階段,很多大的跨國公司也紛紛到此投資,但這并不表示在印度做生意就很簡單。除了高科技產業外,雖然印度的經濟整體規模已經達到了3萬億美元,但是其經濟發展仍然非常不成熟。以漢密爾頓的經歷為例來說,他花了3個小時去申請一條電話線,然后等待了1個月才有人來安裝。當他需要像樣的氣泡膜外包裝材料時,他不得不委托一家制造商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定制,而在美國波特蘭隨處都可找到。更讓他覺得混亂不堪的是,對于他的問題,印度人往往會告訴一個他們認為他想要的答案,而不管答案是不是準確的。
“印度人不輕易說‘NO’,而我們有四五種不同的方式‘NO’”蘭吉尼·曼尼亞(Ranjini Manian)說,他生活在印度的欽奈,是《在印度做生意傻瓜指南》(Doing Business in India for Dummies)一書的作者。“如果你想等著聽到‘N-O',那你就錯了,這并不是我們日常詞匯中一部分。”混亂的感覺也來自于身體語言:印度人把頭偏向一邊則表示贊同,但是對美國人來說,這是傳達矛盾或不同意見的動作。
印度具有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這意味著老板就是至高無上,而下屬必須安份的做下屬,不要指望員工會很容易適應美國式的團隊工作。此外,規模較小的公司也很難招募或留住員工,一般人都喜歡為大品牌公司工作。
當然,不論做任何事情,員工都會讓他們的辦公桌、臺燈和電腦保持工作狀態,即使有時并不需要。漢密爾頓說,由于印度的交通非常擁堵,一段兩英里的路程可能會花掉一個小時,而印度的電力短缺則要求公司必須購買昂貴的備用電池或發電機。
雖然綠色打印技術公司曾為這些事情很頭痛,但在印度市場的拓展還是非常值得,漢密爾頓已決定在印度創建第二家公司進步藥房(ProgressiveRx),這是一家從亞洲進口醫藥品的在線藥房。“這兒正好有很多優秀人才。”漢密爾頓說,他注意到,印度的年輕人正變得更加容易適應全球商業標準。“我們所招募來許多個領域的合格員工,都給我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