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問中國企業
未來20年,年輕的中國企業要在越來越多的領域與實力強勁、歷史悠久的跨國公司同臺競技。我們能不能贏?我們靠什么贏?
能不能贏,要看軟硬實力是否到位。為此,有必要先認真審視自己,問問自己——
領導者能否超越自己?中國企業界的領導者絕大部分還是第一代的創業者,他們曾經在市場上叱咤風云,曾經抓住歷史機遇,率領企業邁向各個行業的頂峰。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新體制日臻完善,政策性的效應即將消失殆盡。更重要的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商戰已經到了白熱化階段,超額利潤被平均化,這需要企業家具有更高的操作水準。種種跡象表明,第一代企業家沒有能力帶領中國企業走得更遠,且絕大多數企業的接班人問題并沒有解決。那么,在創業者引退后,企業的未來會怎樣?
深層次問題能否解決?不少民營企業曾經依靠自身的努力,渡過了很多鮮為人知的曲折與磨難。然而,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時,有些卻迅速滑入“中年危機”,染上了“大企業病”,業績下滑,優秀人才大量流失,管理消耗大,甚至看不清下一步的方向。深層次的問題在于:企業管理的系統支撐度不夠;企業的基礎流程差,有序性管理不好,具體表現就是整體運作效率差;沒有做好分配制度和價值分享。要解決這些問題,領導者要有優秀的戰略思維能力。
如何執行好西方標準?從全球范圍來講,越優秀的公司越具備企業管理的共性。如何用中國式的思維來理解和融合西方式的企業管理標準,這對中國企業來說至關重要。外資Cye.com.cn企業進入中國,對中國企業的企業管理產生了較大的推動作用,但是中國的許多企業缺乏“蹲馬步”的精神,往往在比較容易的地方不愿下苦功夫,降低了企業的執行力。事實上,國際企業的成功往往是累積的過程,是對管理所有細微環節的高度關注。
如何理解產業鏈共存共榮的理念?整個產業鏈是唇齒相依的利益共同體,國內好多企業的創新能力很強,但卻無法使創新系統化,產品也不易產業化,這與上下游無法協調有很大關系。他們尚沒有認識到,做好產業鏈共存共榮,讓多家企業在一個完整的價值鏈中,選取各自能發揮最大比較優勢的環節精耕細作,攜手合作,共同完成價值鏈的全過程,更能充分利用資源,最大幅度地降低經營成本,實現效益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