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外女生香奈兒事件正鬧得沸沸揚揚。“香奈兒”堅稱因“博文批評教育制度遭到報復”,校方稱其主動休學,而非強制退學,同學則稱“香水女生”純屬自我炒作。雖然事實真相尚不明了,但名校漂亮小女生,博文批評教育制度的斗士姿態,遭報復而被退學的受迫害情節,每一個因素都那么適合炒作,那么迎合著庸眾饑渴的眼球。
還是先弄清楚事實再作評論和判斷吧,不要迫不及待和先入為主地揮舞道德大棒,不要被人牽著鼻子走,不要被不明來源的信息所預設的判斷和情緒感染。可就是有人很傻很天真,輕信小女生的一面之詞,義憤填膺地要拔刀相助、英雄救美——有人張羅著要為小女生提供法律援助,有人炮轟教育部和北外的校風,有人甚至已開始人肉搜索相關教師,網站關于此事件的標題也傾向性很明顯:郝校長,請別騷擾我家人。事實遠未清楚,真假尚末分辨,那么憤怒干嗎?是真憤怒,憐香惜玉,還是跟著炒作和起哄?
息怒!淡定!從“譏諷擠公交車的是下等人的‘90后’炫富女”到“月薪3000以下就是下等人的雅閣女”,網民遭遇過無數次類似的炒作和戲耍,憤怒感和道義感已經被無良炒家利用過N次了,怎么就沒有對這復雜的網絡江湖長點兒記性?輕易地就跳起來了,好像不跟著罵幾句就顯得自己很不高尚一樣。難道你們不知道,利用網民的憤怒如今已經成為一種產業?當你義憤填膺、正義凜然地口誅筆伐之時,炒家正躲在電腦后一邊數錢一邊罵你傻呢!
我曾經也很傻很天真、很憤很沖動,見不得網上那些不平事,看到有人在網上叫囂就忍不住跳起來,但自從知道那個上網找罵的“90后炫富女”是人策劃出來后,就感覺像吃了蒼蠅那么惡心。沒想到,諸如此類的炒作已成產業。
某天,收到一個自稱某策劃公司張某的郵件,說看到我的專欄評論,想結識云云,給了MSN讓加為好友。網上閑聊幾句后就說:我們正在為一個網絡客戶策劃網上宣傳,希望在本月中能有平面媒體的聲音。由于是話題炒作,所以比較適合做評論。而我常寫專欄的幾家媒體,正好是他們的目標發布對象。我還是沒搞清楚干什么事,他于是跟我講細節:“大概給你介紹一下這個項目的操作手法,在這個月10日左右,會有一段視頻曝光,然后就是網絡進行話題炒作,再就需要平面媒體對此發出一些聲音”,發完這些信息后他加了一句:“呵呵,我想,您一位資深媒體人,對這類手法應該很熟悉了吧?”
|